前段时间聊了红军在江西的经济问题,今天接着往下聊,按照时间顺序,捋一下红军长征时期的经济问题。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作报告,详细阐述了苏区的经济问题,后来这份报告被收录到《毛选·第一卷》,题目就叫《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在文章里开宗明义: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这段话可以说是苏区的经济指导理论,尤其是那句: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一般来说,革命年代的核心是战争,粮食、财政和装备都要向战争倾斜,怎么能在抽调战争资源,用来改良民众生活呢?这种削弱战争能力的做法,可从来没见过呀。不要急,红军马上就让你见到了。1934年4月底,红军在“广昌战役”中损失5000余人,遭遇惨重的失败,再加上蒋介石“碉堡战术”的围困,导致中央苏区不断缩小。博古、李德为首的中央领导班子发现,想打赢“第五次反围剿”已经不可能,于是准备大规模战略撤退,到10月份开始长征,足足准备了半年之久。5月5日,《斗争》杂志发表文章,号召大家“冲破敌人封锁线去恢复和创造新的苏区,扩大自己的队伍和创造新的红军”,这个口号相当于长征的预热。短短半个月后,《斗争》杂志做为喉舌,直接发表了扩红的指示:“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了5、6、7月扩大红军五万的计划。”要求地方和部队执行命令,完成突击扩红的任务。以苏区的动员力度,扩红基本没什么问题。到了7月7日,地方和部队便超额完成任务,扩红人数达到62269人,仅于都就有一万多人参加红军,红军恢复到10万人的规模。有了人,还得有粮食。中央在紧急扩红的同时,主要做了三件事来突击筹粮……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6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