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倾巢而出,对苏联发动闪电战突袭。养痈贻害的苏联在短短十天,就被突进了600公里,损失极为惨重。彼时彼刻,退守英伦三岛的丘吉尔,在沦为焦土的伦敦,面对德军在欧陆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内心煎熬万分。丘吉尔知道,此时整个欧洲的希望,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身上。为此,他积极奔走,力陈利弊,希望美国投身入场。美国一边,总统罗斯福借第三次竞选总统胜利的余威,终于跨越党派和府院的纠葛,和横亘150年的“孤立主义”传统,越过大西洋同英国握手,在1941年8月签下了“大西洋宪章”,标志着两国达成联盟。“大西洋宪章”的签署,促成了联合国和北约的成立,也为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埋下伏笔。丘吉尔与罗斯福80年后的这个6月,现任英国首相约翰逊与到访英国的美国总统拜登签下“新大西洋宪章”,为拜登欧洲之行拉开了序幕。据说,这份协议的名字是约翰逊起的,协议同样是八个章节,连格式都仿照旧版的“大西洋宪章”。可这份意欲仿效80年前那场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战争宣言的文件,却被认为不过是“标题党”,满是情绪的渲染。其显然是抓住了西方世界的焦虑和失落,和某些意欲重振因疫情而衰落的国际地位的野心。不过,我们终究必须要关注80年后英美签订的这份“新大西洋宪章”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毕竟,它的树敌指向……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