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经济起底,农田浪费反思!

2020年04月13日

这个命题原本打算春节在老家完成的,那时疫情爆发,写了一些关于疫情的文章。现在疫情全世界蔓延,各国粮食管控,我觉得把它写出来,可能有一些参考意义。所谓乡土经济,其实就是乡村最基层的土地经济。虽然带有经济二字,但我不打算去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我想写一些比较实在的东西。之前文章中介绍过,我老家在皖北,华北平原南端;放在华夏文明版图中看,虽然离长江更近,实际上属于黄河文明带,生活习俗和河南、山东、河北比较接近,都是吃小麦的;和淮河以南吃稻米的长三角差距反而较大。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成熟于秦汉,到唐时饱和。所以大尺度来看,唐中后期,经济中心就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政治中心就从西安往北京转移。中国历史虽然很长,但宏观经济其实很简单,就是先开发黄河流域,再开发长江流域,再开发珠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这几句宏观描述算是背景介绍。回归主题,通过这种立体史观和地缘全景,很容易就可以明白:其一,皖北那一带的名人,如老子、管仲、曹操、华佗等等,都出现在唐之前,就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尚未越过饱和超载之界限;唐之后的历史级名人就出了朱元璋那一拨,但那是遇到灾荒,挨饿、搞起义,其实是经济饱和超载后的小周期循环。其二,至于安徽近现代史上的陈独秀、胡适、邓稼先、杨振宁等大师级名人,都在皖南,其实他们属于长江文明带。其三,到改开之后,皖北就变成农民工输出基地。大致历史背景就是……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870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