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和冲击后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正在巨变,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作为普通人,普通投资者,普通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应该对形势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同时要为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不能还停留在疫情前的状态中走不出来,更不能还在梦想回到从前。须知现有经济制度和政策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必须放弃老一套,大胆创新,敢于开人类文明史和经济史的先河。01
国际消费市场和购买力:情况已发生转变
中美贸易总额在减少,而且必将进一步减少。
贸易战和疫情只是表面的冲击,更深层的问题是美国社会正在发生量和质的双重变化。贸易战,疫情,BLM骚乱,“美式文革”,这些都不是决定中美贸易的关键。决定中美贸易未来的关键在于,美国作为昔日全球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已经丧失,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美国社会的整体购买力正在大幅下滑,而且后面还会加速下滑。美国社会消费能力取决于经济形势,更取决于美国社会的财富结构。关于美国经济形势,疫情没来之前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一直在讲。我讲的核心观点就是所谓的美国经济拐点论,2019±1年是美国经济拐点,其后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长期的经济大衰退。这一点正在得到验证。一是美国选举政治导致的经济政策长期左右摇摆,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冲击造成了美国经济的特有周期性,这已经为美国经济史证明为美国特色的经济规律。二是民主党的新经济路线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高增长,川普即使不废民主党的武功,也已经到了拐点时间。更何况川普要抱薪救火,雪上加霜。所以我总是说,不要以为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问题是疫情造成的。有没有疫情,美国经济都会出问题,股市照样会崩盘,金融照样会崩溃,整个美国经济照样会衰退,而且是类似1930年代“十年大萧条”那样的大衰退。第三才是川普“王八拳”的功劳。贸易战并非川普最“王八”的“王八拳”,川普最“王八”的作为在于彻底摧毁二战后逐渐形成的国际社会运作架构和秩序,放弃自由贸易、全球化和多边合作的框架,走向了美国独大的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和新帝国主义。而这一切,居然发生在美国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形之下,发生在美国开始衰落的关键时刻。所以,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新帝国主义必将惨败。这种惨败固然不可避免,但他必然要以国际社会的混乱无序和全球性的衰退为代价。这里讲的是美国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但这只是决定美国社会正在迅速丧失消费能力的因素之一。决定美国社会消费能力迅速下降的另一原因在于美国社会的财富结构。美国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当我们吃惊于中国社会有6亿人(总人口约70%)月入才千元的时候,别忘了美国有一半人拿不出400美元现金。表现形式不同,本质却是相同的。一个社会,居民有没有消费能力,主要看人们有没有钱消费。有没有钱,又取决于收入高低和资产的积累与沉淀。反应这一情况的经济指标有三个,一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基尼系数),二是居民债务/收入比,三是财富的市场配置结构。反映社会财富分配平均程度的经济指标是所谓基尼系数,基尼系数高于0.4就是贫富差别超过了警戒线。2019年美国的基尼是0.49,中国是0.5,两国情况差不多,都属于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财富过分集中,自然会严重制约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提升。因为富人再有钱也是一日三餐,即使有豪宅和游艇飞机,其消费终归有限,真正的社会消费水平提升,要靠普通居民的全民消费。考察居民负债/收入比,有两种指标。一是“居民负债/GDP”比值,2019年美国是77%(美国居民收/GDP为76%,负债与收入几乎持平),中国是49%(中国居民收入/GDP为46%,负债略高于收入),总体上中国居民负债水平低于美国约20个百分点,相差较大。另一个指标是“负债/居民可支配收入”,2019年美国约为101%,中国约107%,两国相差不大,中国略高。财富的市场分配结构指居民财富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在这一点上,中美两国差别最大。中国人的财富主要集中于楼市,美国人的财富主要集中在股市。尽管都是收入沉淀为资产,但美国人主要是金融资产,中国人主要是固定资产。两种情况熟优熟劣?这得看经济形势。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配置金融资产无疑更好,一者金融资产升值快,二者金融资产流动性好,很容易变现,以便及时用于消费。这也正是多年来尽管美中两国基尼系数、负债/收入比相当,但美国的消费水平和能力远远高于中国的原因。但是,如果经济形势动荡,金融市场通常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金融资产很可能顷刻间灰飞烟灭,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楼市再怎么动荡,也还有房子在。尽管居民个人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偿还房贷而失去房子所有权,但房子永远在那,只是可能大幅贬值,也可能易主而已。从整体的社会财富耗散程度上看,房地产这种固定资产当然比金融资产更可靠。这也正是同样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相对稳定,而美国经济则会剧烈动荡的主要原因所在。中国GDP的54%沉淀为国家资产和政府消费,美国只有24%,所以在政府出面从事经济投资,承担经济风险方面,中国政府显然要比美国政府能力更强。中国有600多万亿国资,美国国资近乎为零(除了无法变现的国家公园和随时可能消耗的战争物资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中国居民更喜欢存款,美国人几乎没有存款,存贷比相差非常大。2019年美国银行存贷比尽管高达70%,但其中的居民存贷比只有4%左右,中国银行存贷比虽然也只有75%左右,但其中的居民存贷比却高达126%(2019年末中国居民存款192.88万亿,贷款153.11万亿)。这也充分反映了中美两国金融系统运行的真实状况。美国银行靠企业存款,居民几乎不存钱。中国情况相反,企业贷款多于存款,居民存款多于贷款。综合几方面的情况看,美国相比中国而言,其经济更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差。当经济危机一旦到来,美国居民很可能一夜之间啥都没有,还谈何消费?尽管美国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无限量宽政策,但一个劲买买买的是企业的垃圾债、商票和股票,老百姓跟着喝点汤而已。美国政府之所以要死守股市不让崩盘,也正是因为美国股市里存有美国人民几乎全部的血汗钱。一旦股市崩盘,就意味着美国人民将一贫如洗。现在的问题是,即便股市暂不崩盘,但经济衰退,高达4000多万人的正常劳动力失业,没有收入就只能出售股票等金融资产度日。老百姓出售股票,就会导致股市下跌,下跌就逼着美国政府买买买,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政府变成了各大上市公司的超级股东,老百姓的金融资产也终将消耗殆尽,美国大部分企业也最终变成了实际上的国有企业。这是考虑美国政府的无限量宽能守住股市不崩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久而久之,美国人民依然会是一贫如洗,丧失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如果美国政府的无限量宽不能守住股市的底线,最终还是崩盘怎么办?那就意味着不仅百姓一贫如洗,企业也终将彻底完蛋。总之,当前和未来的美国经济形势是,不管股市崩盘与否,美国社会的消费能力必将急转直下,从昔日的消费大国沦落为完全丧失购买力的低水平消费国家。请注意,这个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无论贸易战与否,美国终将不再可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这决定了中国国际贸易的方向必须改变。欧洲情况不会比美国更好。英国和欧盟,一季度各大银行的居民存款普遍上涨了3-5倍,这在欧洲几乎是史无前例的。银行的居民存款大规模上涨充分说明一点,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形势异常悲观,开始大规模压缩消费支出,转向存款,以应对不时之需。从全球疫情的表现看,欧洲和全世界疫情过去至少还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随着疫情的持续,人们压缩消费的趋势只会增强,不会减弱。这就意味着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洲同样会出现大规模消费缩减的局面,而且会持续一年以上的时间。不用考虑什么贸易战或者“逆全球化”,眼前的现实就摆在这,出口贸易势必受到空前的冲击,一定会大规模下降的。所以,千万不要还抱有什么幻想,指望中美贸易战休战,或者疫情尽快结束,然后就能回到从前,回到中美、中欧贸易的美好时代,这已经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事情了。02
国际移民:方向已开始逆转
许多做移民生意,做国外房地产生意的人,一直在不遗余力吹捧美国和西方的各种好,以便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国离乡,到国外去享受美好的社会福利和清新的阳光空气。
尽管疫情冲击之下,美国和西方社会表现出的种种不堪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打脸了那些吹捧,但这些人依旧是乐此不疲,仍然在贬损中国,吹捧美国和西方。但不管怎么吹,有几点是任何稍有头脑者都已经意识到了的现实和事实。其一,西方的社会福利并不是他们所吹嘘的那么好,尤其是美国。疫情面前,无数人因感染病毒而倾家荡产是事实。尽管美国也有商业保险,但保险报销比例并不高,尤其是相对于一天1万美元的超高医疗费用而言,即使报销90%以上,也仍然会导致许多患者倾家荡产。今天看到美国新闻说,一美国人感染病毒后住院62天,尽管庆幸活过来了,但出院时一看账单,110多万美元,那患者怎么也不敢相信,无数次看账单,希望是自己多数了几个零。哪怕这患者是有保险的,能够报销90%以上,但依然得自己掏十几万美元。这对于一般没有存款的美国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更何况美国还有60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呢?他们一旦感染了,还能如何选择?美国一方面医疗水平超高,一方面却出现感染者死亡率超高,其原因是不是与医疗费超高和无数人没医保,政府又不愿意兜底负责有关?其二,西方社会的种族歧视确实是严重存在的,尤其是美国。此次的BLM骚乱,已经把种族问题再次充分地暴露出来了。相关情况大家都知道,我在此就不赘述了。其三,西方的自由与权利其实是成正比的。你有多自由,政府就有多少不负责任。无论美国还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号称自由民主的国家,真能对疫情负起完全的责任,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抗疫,政府包办一切抗疫开支,承担一切检测和治疗费用,放眼世界,除了中国,恐怕没有第二个国家。没事的时候,自由当然是好,真有灾难来了,自由就变成了自由散漫和无人过问,要么大家都自由地“群体免疫”,要么各地都各自为政。有人想积极抗疫,有人想“群体免疫”,总统和州长相互死掐,人们也各自站队相互死掐。全社会一盘散沙,后果就是疫情不断蔓延,死人无数。然后就是游行抗议,骚乱和撕裂。从疫情泛乱扩展到社会动荡,人们戾气冲天,各种不满最终演变成无政府主义的“文革”或者“武斗”,甚至是西雅图式的独立运动。其三,当西方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潮,请问你移民过去能干啥?还能像早期移民过去那些人靠骂中国挣几个美分么?要知道,川普已经不吃这套了。美国政府已经大规模缩减对民逗活动的经费支持,这也正是民逗们今天日子难过的原因所在嘛。中国同欧洲的关系一直处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欧洲各国支持民逗的可能性也都在大幅缩减。你移民去哪都得靠真本事吃饭,靠骂中国的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何况现实是,即使你真有本事,在西方出现超大规模失业的情况下,又能找到怎样好的工作呢?餐馆大面积倒闭,就是刷碗也没有机会了啊。总之,无论是社会安全性还是就业与谋生,目前情况下移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外国居民在华永久居留的相关法律,开始为吸引国际人才铺设道路。之所以在此时立法,当然是为适应形势所需,事实上也已经出现了外国专家学者申请移民中国的情况对吧。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这世界必将出现面向中国的移民潮。要看得清未来的大趋势,别再傻乎乎听信豆豆们忽悠了。至少在当前,移民不是明智选择,醒醒脑吧。03
国际留学:美国依然是首选
不管美国和西方社会存在多少问题,目前美国的教育和科技仍然是全球第一强,欧洲第二强,这是不能否认的。这是西方社会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积累和结晶,一时半会改不了。大英帝国走向衰落已快一个世纪了,英国的教育和科技依然领先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尽管我要提醒大家不要盲目移民,但我仍然支持中国学生继续留学,包括美国,包括欧洲及日本,也包括世界上任何国家。留学当然首先是学人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是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制度。要想学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就得走出去,开阔眼界,广泛接触和深入其社会生活之中,才能领悟其好与不好,才知取舍和扬长避短。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变化,人类已经步入全球化的时代,这是绝不可逆转的。哪怕出现一时的“逆全球化”浪潮,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彻底闭关锁国,否则就是自寻死路。既然要开放,就得走出去。未必要移民,但学习、交流、相互投资和贸易是必须的。不管美国怎么在留学问题上大做文章,作为务实的中国人,应该承认美国教育科技先进的现实和事实,只要可能留学美国,就依然要首选美国。我们不要学美国的政治和文化霸道,要学的是人家的科技和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要继续加大留学力度。同时也要继续加大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创业和就业的政策优惠力度,确保既能走出去,也要能回来。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国际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科研要开始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人才领域就得更开放,既要大力引进国际人才,也要大力培养国际人才。唯其如此,才可能走出被遏制和封锁的困境。看到美国的问题,批评美国,这不等于反美。受到美国封锁和制裁,我们必须反击,这也不等于反美。我们没必要反美,而是要尽一切可能保持交流与合作,同时也绝不投降主义,绝不任人宰割。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不亢不卑,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今天的世界,一切表象的背后,其实是国运兴衰的此起彼伏,大势所趋,不必在乎一些跳梁小丑的各种表演。人民日报昨天的文章《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不可阻挡》写得非常好,虽然空洞,但表现了一种格局。这恐怕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吧。一切政治表演都是暂时的,世界潮流不会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表现而逆转。真正的强者,在乎的不是意气,而是实务和实效,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自己先站稳了,就可以对谁都笑脸相迎,也可以对谁都以牙还牙。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敬酒三杯是态度,敬酒不吃吃罚酒是有所作为。说来说去还是在讲中华文化对吧。所幸的是,中国政府正在这么做,此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04
国内形势:保民生,拉消费,须有大胆的政策创新
我讲对外国际贸易与交流不要指望回到从前,绝非说对外贸易前途渺茫,而是讲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巨变,这种巨变正在导致一定时期内中国出口贸易必然受挫,但同时也正将中国推向国际事务的前台,绝非逗逗们所吹嘘的中国将因美国的遏制和封锁就从此一蹶不振。对外贸易短期内不会快速恢复,这恰恰说明我们当前的眼光应该放在国内事务上。
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之中,出口基本没有希望的前提下,就应该重点抓投资和消费。投资的局限性很明显,货币不能再扩张,财政的空间也有限,如何剌激消费就成了重点。疫情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失的情况下,复工复产也会受限,就业就很难恢复到从前的水平。就业问题是一切经济问题的牛鼻子,就业不振,消费就起不来,消费起不来,投资和生产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制造更大的过剩和滞胀。电商和地摊经济是中国优势,正在做,做得也不错,要坚持。全球经济大规模衰退背景下,不要再讲什么面子和表面光鲜,保民生就是保生存和稳定,也是保基本消费。千万不要被那些恶搞和攻讦所动摇,至少在今后两三年时间内,地摊经济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一个办法是发钱。这个我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连续写过两篇文章讲其重大意义。不要小看发钱,它是直接拦动消费最有效的举措。钱从何来?当然不能靠印。一方面要适当学美国,扩大国债规模,向未来借钱。不要像美国那样无限度借债,但适当借个十几万亿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最好的筹钱办法是出售国资,我始终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中国有600多万亿国资,出售个上百万亿不是问题。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只要有人愿意买,就大胆地卖。出售国资的钱,直接发给老百姓,限定用于消费。这叫盘活资产,也叫盘活存量,目的是解燃眉之急。只要消费起来了,经济才能被拉动。经济动起来了,就业就会增长。就业增长了,收入就会增加。收入增加了,消费就会进一步增长。这叫给经济打一瓶点滴,全盘皆活。不能再货币扩张了,那是死路。怎么死法,别急,等着看美国的结局会有多惨就知道了。第二个办法是发消费券,不发钱。消费券可由财政部统一印制,不是货币,在货币体系外运行,但由国家财政部承兑,期限可三年、五年或更久,同时承诺一定的利息。这有点类似国债,但又不是国债。国债依然要靠货币体系来发挥作用,只能一定程度上盘活货币存量。国家财政兜底的消费券不一样,直接进入流通,给老百姓当钱花,企业收入后可留存,也可抵押给银行。总之消费券既有国债的流通作用,又不必依靠金融体系来运转和发行。消费券的本质当然还是政府向未来借钱,但其操作起来更简单便利,效果也更立竿见影。未来还钱,可通过财政收入偿还,也可通过出售国资偿还。只要经济增长和发展,就有能力偿还。总比经济下行,财政收入也跟着锐减,偿债能力越来越差要好。消费券未必要印制,依托微信或支付宝发行电子消费券就行,简单方便。如果能发钱14万亿,再发行14万亿甚至更多的电子消费券,我认为基本就能拉动消费,促使中国经济回归疫前水平甚至更好。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促使外向型经济转向内向型经济,多年来一直喊转向,始终转不过来,不如趁现在的危机,下定决心转过来。危机面前,要敢于政策创新,在可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大胆尝试新的经济干预举措。在当前全球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倘若能淌出一条新路来,能提振中国经济再创辉煌,在未来世界里想不牛掰都难。
赞
赞
已有871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