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面临新冠危机以及美中矛盾不断升级的压力,但大部分美国企业仍然继续在中国投资。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美国企业撤走的消息沸沸扬扬。
但真实的情况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大跌眼镜:
最近,驻华美国商会在疫情高峰期之后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83%的受访美国企业不愿意撤离中国市场。
只有9%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启动了撤离程序。
尽管特朗普的贸易顾问库德洛曾经许诺,将承担迁回美国的美资企业的搬迁费用。
印度、印尼等国也表示要以优惠条件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搬迁。
但是,最近几周,多家举足轻重的美资企业还是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其中就包括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
1. 坚守中国战略
汽车产业可谓是投资晴雨表,显示出美国企业仍然坚守既有的中国战略。
今(2020)年5月,特斯拉已经在中国卖出了1万1065辆Model3电动汽车,成为月度中国市场电动车销售冠军。
位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也在高速扩建。
就在一星期前,福特公司也宣布,与来自深圳的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厂商——比亚迪,达成了供货协议。
比亚迪将为福特公司面向中国市场的新款混合动力汽车,提供电池。
至于汽车本身,福特也是与其长安汽车共同生产。
按照计划,2021年底前,福特将在中国市场推出30款新型或者改款汽车。
通用汽车也同样在近日宣布,将与宁德时代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
让人想不到的是,2011年刚刚在福建成立的宁德时代,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目前,还在德国的图林根州建设一座巨型工厂。
汽车市场之外,其它市场的增长前景也是多面开花。
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零售业大鳄Costco(好市多)以及沃尔玛都在疫情期间宣布,将扩大中国市场业务。
沃尔玛则计划在今年后5-7年内新增500家中国连锁店,在现有基础上翻番!
快餐品牌Popeyes(大力水手炸鸡)也在5月中旬开设了首家中国实体店,据采访,还有1500家实体店正在筹划中。
为什么这些企业对中国的市场如此乐观?
因为他们发现:疫情过后,中国人的购买力并没有收敛太多!
据统计,今年5月,中国的消费额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
虽然这段时间中美关系紧张,但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依然乐意购买美国品牌商品。
比如Popeyes、Costco在上海开张首家门店时,蜂拥而来的顾客在门外排起了长队。
同时,上海的迪斯尼乐园,也已经在一个月前恢复营业。
消费回暖,市场购买力不减,这让美企的信心大增,也坚定了他们留在中国的决心。
2. “中国制造”依然受美国人欢迎
不仅是中国的美企遍地开花,在大洋彼岸,美国人也依旧热衷于购买带有“中国制造”的便宜产品。
曾今有人统计,如果苹果手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生产,成本会大增,售价估计要2000美元。
比现在的高3倍!
这样售价恐怕只有极少数人支付得起。
驻华美国商会主席毕艾伦曾说:
“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就后,中国正在引领全球的经济复苏,这正是许多企业愿意继续在中国经营的原因。”
中国商务部长也非常直白地表示,但凡是明智的企业,都不会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
对于香港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里有一千三百多家美国企业。
根据驻港美国商会的调查,当地70%的美国企业没有搬迁打算。
去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33%的经济增长。
美国只贡献了11%,20年间缩小了一半。
中国市场,也依然保持着美国企业的吸引力,多种利好政策一个不少。
比如特斯拉就获得了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5.63亿美元贷款。
福特也在复工复产、维持供应链方面获得了支持。
今年年初,中国还颁布了《外商投资法》,进一步为外商投资打造公正的环境。
并且凭此向美国企业——尤其是未来科技领域的企业宣示:中国市场是开放的!
3. 竞争压力变大
显然,没有哪家美国企业愿意放弃中国市,包括14亿潜在客户。
况且,美国人的储蓄率今年4月上升到了创纪录的33%,高高的失业率也让人担忧。
因此,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市场。
他们明白:如果一家美国企业撤离中国,其空缺极有可能很快被竞争对手填补。
比如高通:若他们因美国政府的禁令,而不再向华为供货,便意味着短期会失去市场份额,在长期上,也会因为收入减少,失去半导体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
而且,如果美国持续对中国施压,那么只会逼迫中国比以往更努力地发展国产替代。
让本土厂商去满足国内需求,并且竭尽全力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竞争压力,最终也是美国企业承受。
17日,蓬佩奥在会上强调美中双方应在商业、安全及外交领域上达致完全的互惠往来。
相比之前的敌视态度,中美的关系又来了一个转弯。
中国的重要性,美国不是不知道。
特朗普曾在之前的峰会强调,美国农民还有中国采购更多美国大豆和小麦对大选结果的都非常的重要,并暗示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影响美国大选。
你说美国真的可以撤出中国吗?
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讲利益的时候,总是诚实的。
参考资料:德国之声、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