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南海座谈会何以如此受关注?

2020年08月31日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

会议邀请了23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的顶尖专家。

他们讨论的,是中国从明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

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第14个,很关键。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怎么开好这个头?

过去55天里,在外出调研和中央层面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这一次的专门座谈,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问的是当下,思的是未来。


01
 谋定:开顶风船,风在何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做了一个系统发言,细细看完,我感触最深的,是无处不在的辩证思维

谋定后动。制定规划,关键是审时度势。

如何看待眼下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辩证的词给出了破题的钥匙:

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转危为机。

微言大义。

眼下的世界,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

有多“危”?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发言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自己在2015年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的讲话,当时,他说:

“现在,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5年之后的这次发言,有一句同样句式的话:

“现在,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风云变幻,到波涛汹涌

两个词,解释了什么叫百年未有之变局。

如何应变?

参会的23位专家都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有9位直接与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交流,其余14位,进行了书面发言。

跟这些专家聊完,我有两个发现:

此次座谈会讨论的话题领域广泛

除了宏观经济、金融货币、资本市场之外,还有国际政治、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还有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参会。

谈经济,不能不说环保。

中国已经到了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谋划未来,需要系统,不能零散。

每位专家的发言,也都极其凝练

发言稿,都只有1600字左右。有专家告诉我,这1000多字,写了整整三天,写了改,改了又改。

科学应变,需要思考,需要智慧,需要灼见。

我看了与会专家们的发言内容,感受到的同样是“危中寻机”的辩证思维: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突破高端,提升制造业 ;


  •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十四五”期间的三大金融挑战和历史机遇;


  •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社区治理要从“重区轻社”转向建设“社区共同体”;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生态产品服务第四产业。


听完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一个词,“开顶风船”。

为什么叫“开顶风船因为快,所以顶风;而越是顶风,越要向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中,先提到了“新机遇”,才说了“新挑战”。

转危为机”的辩证法,正在于此。

座谈中,还有个细节我印象深刻:

曾在世界银行任职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

他还开玩笑地说到,“我今年68岁,我得好好锻炼身体,等着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

中国即将进入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呼唤新发展格局。


02
 笃定:新发展格局,新在何处?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一共有6条意见,如果说第一条点明了“风的方向”,那后面五条,就是航行的指南。

指针,正是新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格局,已经有三次公开论述,一次比一次透彻。

第一次,5月23日,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新发展格局的定义: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时,有些人说,国内大循环,是因为疫情影响,国际贸易往来减少,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

这只看到了此消,没看到彼长。中国经济,用数据为自己正名——2008年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换句话说,国内大循环主要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有关。

第二次,是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

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正本清源的阐述: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联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内与外的辩证关系,理清了。

国内到底如何带动国外?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唯一资本市场代表、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给我算了一笔账:
2008年以来,对全球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两位数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贡献率超过30%,一个是美国,贡献率12%左右。

到2020年,全球经济下滑,唯独中国经济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非常大。

把中国的内需和消费做得更好,中国将对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这,正是中国内循环对全世界的重要意义。

第三次,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

这一次,新发展格局的前缀发生了一个细微的变化。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提法还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次发言变成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逐步形成”,变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越发笃定。

这次会,还特别提到了一句话: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基点,意味着,内需绝不仅仅是14亿人的消费需求,而是一个链条。

对内:
生产,还要继续创新,提高效率。

流通,还要新旧并重,降低成本。

分配,还要保证就业,提高收入。

消费,还要稳住投资,扩大消费。


对外:
中国还会持续扩大进口, 拉动周边国家,拉动国际社会,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到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定调新发展格局。

三段分析,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新发展格局,最全面的总结。

这条路,我们很笃定。


03
确定:中国航船,开向何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发言中特别提到的一句话:

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这段话的每个词,都值得细细揣摩。

新发展格局,怎么开启?

这句话,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开放

开放,是中国的底色,但开放的含义已经变化。

原来,中国是开放的参与者;现在中国是开放的维护者。对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也有一句特别的提醒: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

安全的含义很广,但放在当下的语境,显然意有所指。

座谈会后的第二天,刚好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深圳南山区的一条街——粤海街道,汇集了中国一大批高新企业。


深圳,是怎么做到的?

这次发言的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将在深圳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调研时观察到的现象,分享给了我。

深圳引进科技,提升了制造业水平。同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又让技术大规模、快速应用,从而又促进了技术的迭代升级,完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我们也看到,“卡脖子”,成为了当下的热词。

当技术无法被“引进”时,就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

2018年,《科技日报》总结了当时“卡脖子”的35项技术,除了我们熟知的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还有高端轴承钢、特种铁刀、环氧树脂等几项技术。

到了2020年,这个榜单,发生了一些变化。

高端轴承钢,2018年前几乎全靠进口。如今,我们的产品已经开始出口到日本、欧洲。

微球,我国的微球生产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开始国产化。

核心技术,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应对新变化,会做出新规划,但我们的根本路线,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起舞而改变。
 
这也正是中长期规划的深意:考虑长远利益。

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走得更远。
 
再有一个多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就要召开,这次会上,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
 
新蓝图,即将打开。


已有93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