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去看了《悬崖之上》,总体感觉,张国师的镜头语言技术非常牛逼,除了刘浩存以外,其他演员的演技非常厉害,但是电影里的某些故事逻辑非常扯淡。比如在哈尔滨大街上飙车,明显是把21世纪的上海,乾坤大挪移到90年前的哈尔滨。要知道1940年日本进行人口普查的时候,哈尔滨的人口是66万,再往前推几年,哈尔滨的人口只有40万出头。这么少的人口,城市也非常小。而且在整个城市里,还有核心市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的环形分布,可想而知,市政建设良好的核心市区更小,和现在的小县城差不多。如果开车的话,基本上抽根烟的功夫就能走完,根本没有太长的时间给你飙车。类似的硬伤,极大拉低了《悬崖之上》的评分,现在豆瓣上只有7分了,远远配不上张国师的身份。不过看完电影之后,我去找了很多东北的资料,捋出一条东北崛起和衰落的历史脉络,和大家聊一下。《悬崖之上》讲的是哈尔滨,那我们也从哈尔滨开始。清朝有句话叫“流放宁古塔”,凡是听到这句话的朝廷大员,无不吓得腿肚子发颤,原因就在于,宁古塔是荒凉苦寒的地方,基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只要去了宁古塔,活着回到关内的机会很小。宁古塔在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位于哈尔滨东南350公里,在整个东北的地理版图上,处于同一水平线。既然宁古塔是荒凉苦寒的地方,那么哈尔滨也差不多。为什么没人呢?一方面是边疆偏远地区,对人口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清朝禁止向东北移民,刻意制造了无人区。清朝入关以后,对自己统治中国的信心不足,时刻准备卷铺盖回东北做土皇帝,于是便不允许关内的汉人移民,把东北视为自己的娘家。如果地方都让汉人占了,八旗子弟回去怎么办?为了彻底封闭东北,清朝修筑了柳条边,严格划分了农耕、游牧和龙兴之地的界限,要是敢随意越界,轻则抽100鞭,重则斩首。有朝廷政策的严格限制,东北彻底成了荒凉的无人区,在清朝中前期,好人基本不去东北,在东北见到的基本不是好人。但是到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封关政策执行不下去了。18世纪以来,全世界都迎来人口大爆炸,短短100年时间,欧洲人口翻了几倍,中国人口则从1亿涨到近4亿。人口爆炸需要更多粮食,粮食产量需要更多的耕地,而关内的土地都开发完了,凡是有土的地方都种上粮食,现在依然不够,怎么办呢?残酷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倒逼人们动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