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战略纵深!

2021年05月20日

两个多月前,我在北京采访温铁军教授,曾问他一个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温教授的意思是,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采集的资源(比如矿产)实在太多了,得想办法用机器消化这些资源,是逼出了工业革命。当天晚上,我在北京还见到了金灿荣教授,吃饭时也请教他同样的问题,金教授说,是英国本土人口太少,应付不了那么多资源,就得想办法找机器替代人工。两位前辈说的刚好是同一个意思:从殖民地抢了太多东西,多到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家里就这么点人,消化不了,就琢磨着用其它方法提高效率。我回来后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另外找到了一条论证,也是跟殖民地有关,当时英国统治了广阔的殖民地,就意味着英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殖民地倾销商品,还没有道德约束,反正印度人又不会反抗,可以往死里坑他们,从18世纪中期开始,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大家开始想办法改进生产技术。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织布的飞梭,织布效率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纺纱机的效率跟不上,殖民地对棉纺品要求越来越多,求购价格越来越高,迫切急需改良纺纱机。1764年,英国兰开郡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晚上下班回家时,不小心踢翻了堂客的纺纱机,他正要把纺纱机扶起来时,却发现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了直立。哈格里夫斯木工出身,平时就爱琢磨事,他就想如果纺锤竖立时还可以转动,那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很多根纱了?经过一年的试验改进,哈格里夫斯搞定了竖直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工作效率提高了8倍,他用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织机”。珍妮纺织机经过不断地改良,纺锤增加到了18个、30个、甚至到了100个,效率越来越快。1769年,英国人又发明了卷轴纺纱机,采用水力为动力,可以不用人费力了,纺出来的纱结实而有韧力,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当时的中国,采用的是手摇纺车,10小时才能纺出4两纱,最熟练的织工一天也只能做出10码左右,宽仅1尺的布匹,生产效率比别人慢,产品质量还比别人低,价格和质量都玩不过人家,注定要成为倾销对象了。工业革命的另一个标志是……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90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