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马关。曾以为把握住“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李鸿章,不得不签署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赔偿2亿两白银,新开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巨大的赔款与经济利益,促使日本短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极大的刺激了其占领中国的野心,而赔款加征的税赋与开放市场壁垒,也使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诱发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高举维新变法旗帜的中日两国,命运从此分道扬镳。当时,大清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GDP是日本的5倍,军事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亦高于日本。对于这场战败,史学界往往将其归结于清廷的体制与内耗。但实际上,日本为战争准备了2.5亿日元,直至李鸿章前往谈判的时候,还剩1.5亿没花完,而此时的清王朝,却已经打的山穷水尽,没有抵押物能再向市场上获得战争融资。陆军主力尚存的清廷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下去了,这场现代化的战争继续耗下去,清政府的财政必将率先崩溃。而日本能以十分之一的人口和五分之一的GDP,创造出来了与中国相等的财政收入,以及数倍的财政盈余,不是因为全国上下都勒紧了裤腰带,而是因为……



已有89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