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一点灵感和激情都没有,这篇文章其实昨天就写了,但是觉得写得太差,没脸发出来。今天想来想去,我如果不把这篇写完,对自己没法交代。确实写得不好,配不上主题,大家可以随便骂...在我看来,袁隆平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在科技上的重要突破,更是因为他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农民。关于中国的农耕文化与传承,我写了不少,我一直认为,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国不相信鬼神,与命运抗争的独特文化,让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不倒,在人类历史上长期领航全球,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再度复兴;而袁隆平的精神、态度、风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清代中后期,中国的人口突破4亿,这是农业时代的极限;大清,以雍正为代表的劳模皇帝,曾经也是很努力的,取消了人丁税,同时,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从明代的8.5亿亩增加到了12亿亩。但是,耕地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这几乎是历代古王朝的循环之一。康熙20年,人均耕地为27.92亩,到了约100年后的乾隆31年,人均耕地仅仅为3.56亩,下降了约8倍!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农业的产量几乎是恒定的;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农耕社会,历来重视农耕技术,但到了宋代后,耕地的亩产粮食量几乎已经被锁定,亩产量一直在100-300公斤徘徊。根据中国各种历史记载,历代稻谷的亩产为:春秋时期53公斤;汉代时期68公斤;魏晋时期90公斤;唐代农业技术全面突破,水桶转车、曲辕犁等全面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得以推广,亩产达到138公斤;宋朝亩产225公斤,这一时期开始,水稻的亩产基本上被锁定;明朝亩产263公斤;清朝亩产278公斤;注:不同的土地环境和稻谷种类,对产量的差别影响很大;铁器、器械的发明与发展,可以提升农耕的效率,可并不能改变亩产的产出。人口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开始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很多人甚至远赴重洋到了美国......但,清代末期依然饥荒频发,饿殍遍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是依然是那一句话:可以提升农耕的效率,但是不能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