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一位跑运输的老板天天泡在北京景山学校,说只要学校肯收我的孩子,我愿意捐一万元给学校。软磨硬泡一个月,校长和老师终于被感动了,收下了孩子和一万元。那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78元。一个月后,学校还是出于组织纪律,把钱退了回去。北京的升学生意,于是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开头。还是那一年,经中间人介绍,北京五中收了第一个“票子生”。他也成了北京市第一个“票子生”,校长吴昌顺说:这也许是家长和学校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试探吧。从此开始,河道越来越拥挤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很乐意出点血让孩子进入名校。在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大公司也参与进来,以共建单位的名义捐钱给学校,为自家员工换取入学名额。那几年,方正每年要为北大附中缴费四五十万,换取七八个员工子女的入学资格。1991年,北京废除了小升初考试,全部电脑派位,就近入学。但富有首都特色的“择校生”、“共建生”、“占坑生”、“票子生”、“优惠生”都冒了出来,让电脑失灵了。到了1995年,“票子生”的比例已经相当高,内卷之激烈远超现在。那一年,领袖的前秘书想送孩子上重点中学,发现要交五万元,还得排队,等他发动亲朋好友凑齐了钱,费用又涨到了七万,只能放弃。呼吁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多,1995年,当时的领导在一份内部材料上作了批示:旧社会像名牌学校中学乃至大学必须靠成绩,绝不能讲人情。领导批示后没几个月,西城、海淀区的老师们告诉毕业班家长,刚取消了没几年的小升初考试,又要恢复考试了。这项政策仅仅在小范围内复活了一段时间,就又叫停了。毕竟是九年义务教育,免试进初中是大势所趋。此后……



已有86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