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是武昌起义爆发110周年纪念日。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按照我党的优良传统,要以最高规格进行纪念。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寻找出路。1905年,清政府宣称预备立宪,派载泽、端方、绍英、戴鸿慈、徐世昌等五大臣出国考察。这个假惺惺的举措被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识破,积极准备武装斗争。但是光复会的很多成员比如吴樾(安徽桐城人)等人,觉得同盟会的方法太远太慢,不如直接实施暗杀,在五大臣出国之前把他们消灭,才能直接粉碎清廷假立宪的阴谋。行刺计划确定后,吴樾与陈独秀争着去实施暗杀行动,双方互不相让,甚至扭在一起满地打滚儿。于是吴樾问陈独秀:杀人成仁容易还是缔造共和容易?陈独秀回答说:“自然是前者容易后者难。”吴樾又说:“那既然这样,你就别跟我争了,你来难的,我来容易的。”两个人这才不争了。此外,还有一人执意要去,他就是吴樾的炸弹老师——杨毓(yù)麟(湖南长沙人),他本来是个7岁能作文、15岁中秀才、25岁中举的学霸,却被那个黑暗的清政府逼成了革命家。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1903年加入了黄兴的革命团体,开始研究炸药。研发出了十几种。可是一时不慎,炸伤了一只眼。他被认为是革命党自造炸弹第一人。他向吴樾提供了自己亲手造的炸弹,威力无比。但是他考虑到这个炸弹没有电动或遥控开关,实施者铁定牺牲,于是不忍心让吴樾去,想自己亲自去。但是吴樾认为,杨毓麟作为炸弹专家,革命更需要,坚持自己独自完成任务。他让杨毓麟想方设法打入载泽身边,帮他通风报信、收集情报。行刺之前,绍兴的革命志士秋瑾女士,扮作吴樾的仆人,多次到北京前门火车站踩点。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吴樾写好遗嘱交给了秋瑾。临行之前,他还给自己的未婚妻严无畏写了《与妻书》,艰难地抛开了个人私情,从容论述生死大义。他未婚妻也赋诗《三绝》为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