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事情比较多,答应的下篇一定尽快出来,今天是一个前瞻。昨天在《比统一台湾更重要的战略机遇,正随危机而来》的结尾,我提到“这场危机也将深刻的改变旧有的框架,包括全球的、国内的,也将改变很多旧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仅仅国家,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做好应对。”下篇谈的个人应对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之下,一些旧的做法、思维都需要调整,今天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下:保就业。同样是“保就业”,保的重点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影响了不同行业的未来发展,比如房地产业。过去保就业的重点是针对以农民工为主的体力劳动者,这些人经济基础差、相对缺乏系统的教育,更缺乏发声渠道和对法律的了解。他们背井离乡,一进城市蒙头干活,跟城市几无交集、找不到依靠,是十足的弱势群体,在过去我们经常看到“农民工欠薪”,甚至农民工被逼的以死讨薪。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让农民工年底带着钱安心回家,这是很长一段时期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已经变了。第一代农民工渐渐老了,很多人干不动了,退回了农村,还有的已经退休了,当然可能没有退休金,对于这一批人,要靠乡村振兴、社会保障覆盖等解决,已经不属于保就业的范畴。农民工的孩子们绝大多数还是留在了城市,选择了跟父辈不同的工作,有许多人已经在从事前沿的信息和计算机等相关工作。而从全社会整体来看,随着高等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大,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然而社会对于体力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存在,就出现了就业缺口。就在上个月,人社部公布了今年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有74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中国已经开始向欧美国家就业结构转变,体力或者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吃香,互联网行业发展带来的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也导致能从事这些体力工作的人越来越紧缺。而从薪酬上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