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怎样的养老金筹划,才可以让人安度晚年?

2018年09月10日


科技突破让物资富饶,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相应的人就越活越久。


硬币总有两面。


长寿的另一面是养老负担——吃饭的人变多、工作的年轻人却在变少,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正在、或即将面临的困境。于是,鼓励生育来了、延迟退休来了、社保费改税来了、支持退休人员返聘工作来了……


不做杠精,这没有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提早筹划,希望能安度富裕幸福的晚年。


1

转移支付


我国的养老金本质就是转移支付——政府把当期收到的社保费用,按照一定的原则,再转移支付给领养老金的人,专业的说法是现收现付制。


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所有缴纳社保的年轻人,在赡养着所有领养老金的老年人。


什么?你月月缴纳不少的社保,可农村的父母每月只领百八十块的养老金?哦,那是你缴的钱被转移支付给了别人的父母。


开头说了,咱不做杠精,这没有办法——因为当初你的父母没缴社保啊。当你老了领取的养老金,会是那时的年轻人缴纳社保的转移支付。


懂得了这个原理很重要,看问题也就平和很多、也有利于自己提早谋划。


年轻人在变少,而领养老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你说咋办?杠精会赌气:我不管,反正政府收了社保,以后必须管我养老!亲,政府的钱来自哪里?来自其他百姓的社保缴纳啊(当然也会有国资分红、国债发行、甚至税费转移等)。


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本用于养老的积蓄,其实没有储存、早被花了,等你要领养老金时得看那时年轻人的脸色——他们愿不愿意缴纳、他们愿意缴多少、到底能收上来多少……


当然,这个问题理论上也有解决的方法:一是增加年轻人、增加工作人口、增加缴纳社保的基数;二是提高生产率、增加机器人等自动化比例,少量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机器替代人的工作(如老年护理等)。


可这两点都不靠谱:现在的人越来不愿生孩子,而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并不必然提高、存在一定的运气——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就带有运气成份。


怎么办?


早作筹划,靠自己了——提早筹备养老资产


2

养老资产


所有人都知道,在自己老了、不能赚钱时,得有一笔养老资产应对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支出、及偶尔一笔的大额支出(如疾病等)。


以前的养老资产是儿子,所以才有养儿防老一说。可随着社会变迁,尤其是文化习俗、思维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儿子可不像以前的儿子了——DNA塑造的肉体虽相同,可装在肉体里的灵魂换了。


咱一再强调不做杠精,要平和看待时代的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做出自己的变化。


提前筹划养老资产没有错,关键是筹划什么样的养老资产?得有哪些特征呢?


01

保值抗通胀


现在1万块跟三、四十年后的1万块一样吗?不一样。钱还是那个钱、数字也没变,可是能买到的商品变少了——术语是购买力下降了


最有感触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也知道),家里能有1万块积蓄,那是何等的富有、何等的炫耀、何等的牛气啊。而现在的1万块,也就是一二线城市白领的一个月工资,还买不到一平米的房子。


所以,养老资产一定要保值抗通胀,退休时资产的购买力不一定要超过现在、但最起码不能降低啊。


02

产生现金流


养老资产最好能产生现金流,也就是资产的孳(zī)息收益。


有现金流就会月月、年年有收益,能应付日常支出,就像绵绵长流水灌溉着稻田、滋润着生活。


养老资产是为了晚年幸福,幸福不是有资产——很多人有资产,可只是纸上富贵、较难兑现,如元朝的青花瓷能立马卖掉吗?一屋子的红木家具能按原价快速出手吗?幸福是要有现金流、有持续的现金流,有现金流才能时时花、经常花、变着花样的花。


那都有哪些养老资产、以及到底该如何筹划呢?


3

如何筹划?


我建议以下筹划养老资产的方式和渠道,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缴社保领养老金。这是时下最主流的养老筹划方式了,即只要缴够15年,退休后就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但它受制于当时的社保缴纳情况——年轻人变少、上缴的就少;经济组织结构变化也影响,如更多的人自雇、或自由职业,不愿意缴纳社保呢?


但我仍要推荐这种方式,因为它是国家在兜底,能提供最低、最基础的保障,如果碰到科技突破、国家富裕时,就更受益了。更何况社保缴纳的大头是企业,而非个人,又能抵扣个税,也算福利。


一套能出租的房子。房子能对抗通胀(不仅房产增值,房租也会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上涨)、更能出租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最符合养老资产的标准了。


凡是要买商业养老险(实质是年金险)的,不如在大城市买套小房子——保险的目的就是保障、风险对冲,很难保值赚钱的,其他的如资产转移等功能只适合部分人。


所以要选能出租的、最好一二线大城市的房子,首推住宅、大型社区底商也可适当考虑。


生二胎养孩子。虽然养儿防老已经过时,但子女在年老时给予的陪护、探望等感情慰藉却是十分珍贵的,如果子女中产、富裕,给老人些物质补贴也是很有可能的。


更何况养育子女过程的成就感、幸福感(看着一个小生命逐渐长大成人),没孩子的人体会不到,这也是增加人生体验的一种方式。


别被舆论、尤其自媒体耸人听闻的生育观点误导了。子女能否成才,不仅在金钱投入,还有基因突变(穷人生天才和富人生天才的概率是一样的)、家庭教育、生长环境等等,多个孩子多个希望、多个可能。


各种养老基金。公募基金也可作为养老资产筹划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各类股票基金、又以指数基金为主。


但股市涨跌因素很多,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股市机制等。当然也有各种养老基金,如2035/2040养老基金等——即在2035年/2040年这个期限前,多投股票(基金),之后为规避风险就多投债券。在满足前三条的情况下,仍有余钱的话可以考虑。


在其他有人口红利的国家寻找资产。如果本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那就寻找下一个有人口红利的国家了,就像投资于30年前的中国一样。


有年轻人、有海量财富被创造,就有大量的投资赚钱机会,可以主动投资(生意/工作),也可以被动投资(股票/房产/债券)。


不要看不起现在的东南亚/非洲等地,那里很可能在孕育巨大的人口红利。


健康身体继续工作。人本身就是一个能抵御通胀、且能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工作就是兑现的途径。


很多人于心不忍:都退休了,这么老还出来工作!没办法,缺乏足够的年轻人赡养(缴纳社保),养老金又不够、或者根本没有,那只有继续工作了。在日本、香港、甚至新加坡,老年人工作很常见。如果能有一项技能,那就不会让工作太辛苦,也算是继续贡献社会。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人生是一个体验和经历的过程,酸甜苦辣麻若都能感受一下,在行将就木时就会更少些遗憾。


所以要利用生命周期的特点、现代科技的条件多加尝试:


年轻时有的是时间、精力和闯劲,那就多跑、多动、多闯、多尝试,光阴不可逆,老了可就没劲了,会遗憾;

在经济条件允许时,要敢于、甚至适度提前花钱、消费,钱只有花出去、换成商品和服务才有价值;

年轻缺钱时要敢于借钱负债,等中老年时再慢慢还债,花钱的幸福取决于年龄、环境等,老年人欲望低,花钱的幸福感远远小于年轻人……


关于养老,也不要过于恐惧,因为:相比生命的长度来说,生命的密度更有意义


记得转发分享哦

已有897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