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失业率,为何这么难?

2024年12月07日

最近,某著名“首经”的文章和视频刷屏了。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一次的发言会引起这么大的舆论。因为里面提到的很多内容,如果是经常看我写文章的小伙伴,应该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何至于这么大的舆论?

不过该“首经”在发言中的有话主题,我是很认可的,就是关于数据调研的。

他认为:现在很多研究机构还有政府对于经济的调研是有很多问题的。

他提到他调研的时候,会在广州做网约车司机的就餐调研,他还说,他会潜伏到“全国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的群里”去做调研。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现代的田野调研方式。

这种田野调查的方式并不是不好,但是其实也是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意愿的感觉。

实际上当下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从上到下并没有一个特别靠谱的统计数据。

比如每个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当月的统计数据之后。很多下面的留言都是

“统计局辛苦了”

“最终还是统计局扛下了所有”

这样的调侃……

有的小伙伴或许会认为,可能只是公众看不到最真实的数据。某些领导那里应该还是掌握真实情况的。

实际上领导那里,大概应该可能也许,是有另外一个“统计数据”的。但是很遗憾,那个数据极大概率也不是真实的……

之所以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想要了解到某些真实的数据,真的太难了。

我们就以大家所最为关注的失业率这个数据,来举个例子。

中国对于失业率定义有两个:

城镇登记失业率

指在劳动年龄段内(16周岁到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但要求就业且必须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过的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这个数据的前提是要求去登记。考虑到看我的小伙伴大概都没有去登记过。所以这个统计数据,很多机构就战略性放弃。

还有一个数据是城镇调查失业率,相对而言采用的更多一些。

这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指16周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中,满足失业定义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的百分比 。

其中,失业人口的定义是指在调查时点前3个月内积极寻找工作,且如果提供一份合适工作,能在2周内开始工作,但是还找不到工作的。

有没有小伙伴被上面这个定义弄晕了?“真实的”失业率这个问题之所以特别难以弄清楚,就是因为其限定条件的复杂和现实情况的复杂。


比如所有的失业率主要是这三点,


我们先说这个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问题很复杂,我们就说一个最简单的好理解的问题。

评估一个劳动者有没有劳动能力现行的方式更多的是看其年龄,以及是否身体残疾。但是现在很多劳动者,之所以参加不了工作,很有可能不是身体上的问题,反而有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

要知道,心理类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人也是无法工作的。但是很遗憾,现在这些人并不会被归到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范畴当中。所以假设一个有严重心理疾病,而无法参加劳动的求职者,他又因为很多原因很有求职的意愿,但是找不到工作。。那么他应该被统计在失业率范畴内吗?

再说劳动意愿。

劳动意愿这个事情本身就很复杂。说个简单的,如果作为一个学生,又或者工作了几年。但是突然想出去做个gap year。又或者准备去考研,考公开始备考。那么大概率都是属于没有劳动意愿的。

上面的这些情况比较好理解。但是比如说你说如果是一个拆二代。每天收收房租这种算不算没有劳动意愿呢?又比如现在抖音有人做“精神小伙一天的生活”的话题,那你说像街溜子也好,还是这种精神小伙,他们算有没有劳动意愿呢?

又比如今天有个热帖是女生在小红书发的,说自己看到国内的就业情况,很难转正,经过分析后决定另外找个赛道:拿下领导!

这小姑娘说自己目标很明确,用3个月的时间确定恋爱关系,半年内怀孕。
图片

那像这种情况算不算有劳动意愿呢?

最后说一说找到工作。

首先工作这个定义其实现在越来越模糊了,过去大家觉得朝九晚五,按月发工资才叫工作。

现在从统计学口径上,只要是灵活就业,不管是跑滴滴,送外卖,还是做快递,“铁人三项”也都是工作。

这些可能都相对好理解。我们延伸一点。比如现在去做自媒体,去做抖音直播,自己带货或者说是靠打赏,算不算工作?

又比如组织现在在小红书探店,给商家做好评,给项目引流。这种算不算工作?

如果再延伸一点,你说在一些KTV从事一些“服务”,或者在酒吧热场子或拿点酒水提成算不算工作?

或者就是像上面那样“拿下领导”,不管是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但是有了稳定的“保障”,算不算工作?

零零种种,这里面有纳入到统计口径的,也有不纳入到统计口径。但是很明确,我们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体系的。

图片

另外其实在很多国家,家庭服务其实也是要算入工作范畴的。但是在国内,如果是全职在家,照顾家庭是不算入工作的,但是你去别人家干家政,就算是就业了……

所以你看单独统计一个失业率。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复杂性就这么多。

而这个数据其实才是跟我们每一个老百姓体感关系最紧密的。也是最应该牵引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但是直到今天并没有一个真正可靠的数据可供社会跟领决策层参考……

这既是一个问题。

也是一个机会。



听党话,跟党走学习时间
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已有0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