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的瑞士日内瓦,中美经贸会谈在一片“刀光剑影”的舆论氛围中悄然开场。这场被外媒称作“马拉松式”的较量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各方都在翘首以盼这场“过招”的结果。
那么这次会谈究竟是“破冰之旅”还是“权宜之计”?全球经济将迎来确定性还是新动荡?我们今天来一探究竟。
“关税战”阴影下的较量
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优先”的大旗一挥,关税大棒就噼里啪啦地砸向世界各国,中国更是首当其冲。在美国持续加码对华征税下,税率从最初的45%一路飙升至145%,几乎覆盖所有中国产品,并附带对中企与个人的制裁,理由包括“不公平贸易”、“芬太尼原料出口”、“结构性补贴”等等。
对于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绝不是“吃素的”,以反制关税直接回应。这样较量之下,本来盼着中国屈服的美国,却面临“关税反噬”的巨大压力:2025年一季度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3.1%,洛杉矶港更是出现了“零货船到港”的罕见现象,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却因“囤货潮”创历史新高。换言之,美国消费者面对物价飞涨苦不堪言,企业也在高额关税的重压下艰难求生。
摩根大通预测,若关税持续,下半年中国对美出口或跌80%,而美国消费者得面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双重打击。加上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急需向选民展示“谈判成果”,避免美国经济衰退影响选票。
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次会谈前的中方表态:“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特朗普政府在会谈前首次松口要将关税从145%降至80%,同时美方出席会谈的牵头人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对华鹰派人物彼得・纳瓦罗则被“请出”了谈判团队。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特朗普政府的“妥协姿态”。
会谈成果大盘点
经过48小时的磋商,中美双方实现“阶段性破冰”。在还未公布具体协议时,特朗普已在社交媒体上狂刷“存在感”:“会谈非常友好,共识很多!”
根据我们发布的新闻稿: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达成重要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
结合今天发布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细究起来成果大致有四点:
修改从价关税:美方承诺修改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同时取消第14259号行政令和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中方也承诺相应修改反制行动中的关税措施。
建立经贸磋商机制:这是接下来进入或恢复经贸谈判阶段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意味着中美从“隔空亮招”转向“制度性谈判”。通过定期、高效的交流,双方能够更深入了解对方立场,减少因信息不畅导致的误解与摩擦。
以上两点是联合声明中明确体现的,而以下两点则是结合相关消息与目前的形势对会谈内容进行的分析——
深化务实合作:中美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双方可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机会,推动产业升级。
管控风险确保供应链稳定:针对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等长期存在的分歧,双方可能将通过对话协商寻求解决方案,并共同致力于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减少因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确保原材料、零部件等物资顺畅流通,稳定全球产业链。
未来是“破冰”还是“僵持”?
不过,咱们也不能高兴得太早。需要注意的是,中美这次会谈可以理解为是接触,本身不是谈判。尽管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中美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消失的。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谈是化解分歧的必要之举,但指望一两次谈判解决问题并不现实。”
众所周知,老美非常喜欢玩谈判桌上要实惠、谈判桌下使绊子的“两手策略”,特朗普的决策小圈子更是已经在太多事情上失去信誉,不确定性很大。
他第一次入主白宫时就率先挑起中美贸易战,中国当时派出了高规格代表团赴美谈判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墨迹未干,特朗普就率先撕毁协议再次加码。
此次美方主动接触说白了就是想缓解国内压力、转移视线,而非真心想放弃对华遏制,甚至连贝森特自己都坦言“会谈不为达成协议,只为缓和局势”。
而且在会谈开启前两天,美方迅速与英国达成一项协议,规定英国消除市场壁垒并加大进口美国农产品,以此作为交换,美国则保持对英国10%的基础关税不变。这一操作无疑是有意做给中国看的,试图营造在会谈中的“强势地位”来迫使中方做出让步。
前面提到的特朗普所谓的“关税降至80%”,本质也是极限施压的变种。根据美媒披露,其内部真实“心理价位”是50%左右,但会谈前夕故意抬高要价,就是试图用“砍价式谈判”来收割政治资本。
并且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双方的矛盾依然突出。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依然保持着限制,试图遏制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而中国则坚决捍卫自身的科技发展权益,不会轻易在技术主权上做出让步。此外,在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上中美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诉求,如何协调这些差异还需要漫长而艰难的谈判。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被全球市场视为“关税战转折点”的会谈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既释放出缓和信号也埋下新的博弈伏笔。会谈的落幕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破冰后”的深水区。
曾几何时,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消费能力和美元霸权,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单极化的稳定局面,但这个秩序现在正在坍塌。如今中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两国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美国若想真正破局就应该放下大棒拿出诚意,好好算算“合作共赢”这笔账。
反观中国,从数字人民币的“去美元化”到稀土技术的“卡脖子”反制,从RCEP机制的“订单转移”到国内市场的“内循环”升级,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愿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贸易战,我们渴望合作但绝不妥协的底线,还是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中方奉陪到底!”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