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3所新军校,剑指何方?

2025年07月07日

6月28日,新组建的陆军兵种大学、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正式成立

这次调整优化,本是军队建设的常规动作,可没想到,这事在国外媒体嘴里,却酸出了味。

比如,日本《朝日新闻》分析此举意在台海,印度《德干先驱报》揣测是为了边境冲突,而美国《防务新闻》则称,是在打造“中国版网络战硅谷”,说咱们是在推动区域军事竞争。

组建3所军校,有这么夸张吗?新建三所军校真的剑有所指?

聊之前,先搞个小科普,军队院校命名原则。

普通高校名称辨析度很高,如四川大学,一看就知道是在四川的综合性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也立刻明白是在重庆的医学院。

但分辨军校就很难,像这三所大学,一个兵种,两个工程,大多数人不知道是教啥的。如果再告诉你,军队共有9所工程大学,那肯定直接原地起飞。

其实,军校名称规律性很强,都是三段式。

一是看前缀,就是看军种。咱们现在有陆、海、空等8个军种,外加武警,所以就有9所工程大学。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是给信息支援部队培养人才的;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是给联勤保障部队培养人才的。

二是看中间,就是看职能。主要有指挥、工程和其他职能,指挥学院是培养指挥员,工程大学是培养技术军官,兵种大学是培养装甲、防空等指挥员。

三是看后缀,就是看培养对象。大学、学院是本科以上教育,培养军官为主;士官学校是专科教育,培养军士为主。

当然,这个规律不适用于国防大学和国防科大,这两所是面向全军,是我军的顶级指挥和技术大学。

下面,咱们首先说说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

这所大学位于湖北武汉,由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合并而成

看了校名,可能会有人觉得,由两个二级学院(其中一个还是士官学校)合并组建,是不是“档次”不高?

那您就走眼喽。

这两所院校,2017年以前叫“国防信息学院”和“重庆通信学院”,堪称军队通信院校里的“清北”,这么说吧,军队通信专业的团以上干部,基本出自这里,那团以下基层骨干呢?也还是出自这里。

如果要扒拉历史,那更是“根正苗红”,可以追溯江西无线电侦察小组当年正是靠着这个小组,侦收、破译敌人电报,才让红军一次次跳出包围圈。

所以说,这两所院校,是妥妥的实力派。

其实,这次组建只抽调了核心专业,原来的院校并不撤销,即国防科大和陆军工程大学仍然保留其余信息通信专业,不过,有所区别。

国防科大更加侧重“研”,搞理论;陆、海、空、火箭军等工程大学侧重“用”,教操作;而这所新大学,主攻把“研”转化成“用”的方法路径。换句话说,其他院校研究如何架设通信网,而新大学则是研究如何用信息流主宰战场。

举个例子,全军唯一的“复杂电磁环境智能感知与对抗”实验室,就设在新大学,这个实验室投资10亿,对标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天天模拟量子感知和智能电磁博弈,所以《防务新闻》说这是“中国版网络战硅谷”。

从专业设置上,也可以看出这点。比如新大学有个专业叫“智能视觉工程”,恐怕没几个人知道是干什么的吧。

通俗地讲,这个专业就是“米粒里面找沙子”,当敌军突然发起无人机袭击时,乌泱泱地来了几百架,搞这个专业的就得立即分辨出,哪些是干扰机、诱饵机、携弹机,并把信息反馈给防空部队。

信息支援,从本质上说,就三件事。

第一件是看得见,能时刻感知战场态势,知道敌人的飞机在哪,坦克在哪,导弹发没发射。

第二件是藏得住,能随时干扰敌方,要么让他们看马赛克,要么让他们看到无数假目标,当年美军轰炸南联盟,就用电子信号诱骗,耗光了南联盟防空导弹。

第三件是全感知,让自身作战体系里的单元,无论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还是地上跑的,都能实时信息共享,就好像大家同时开直播,你见即我知,我见即你知。

前段时间印度被“剃光头”,根本原因是信息体系落后,还在靠战斗机单打独斗。

而巴基斯坦这边,则已形成初步信息作战体系。“阵风”战斗机刚起飞,预警机就看得清清楚楚,共享给歼10C;当导弹飞出去时,印度飞机员还被电子干扰的“世界一片静好”,然后就“被打了被打了”。

要打赢未来战争,就必须把太空的卫星,天上的预警机,水里的声纳,陆地的电子对抗装备,全部整合好,并且揉成一个团。

成立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就是培养专门“揉团”的,培养决战于千里之外的战略人才。

图片

其次,咱们说说陆军兵种大学。

这所大学位于安徽合肥以陆军装甲兵学院、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为基础组建

两所军校合并成一个,这规格够高了吧?

还不够。如果你知道这两所军校的历史,才懂得啥叫“名门之后”。

装甲兵学院的前身,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是陈赓大将创建的那所。1966年在这所学院基础上,成立了国防科大,装甲兵学院,还有一个叫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七子”之一)。

而炮兵防空学院,这么说吧,我军的炮兵和防空兵军官,都是校友。

装甲兵学院是陆战之王,炮兵防空兵学院是火力支配大师。两校合并,主打一个培养既要搞得懂各个兵种,更要能统一指挥、联合作战。

因为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兵种作战,而是体系对抗、综合较量。

过去咱们一个步兵团,只有一个汽车连,机动基本靠脚;只有一个炮兵营,火力基本靠轻武器。

而现在一个重装合成旅,不仅有坦克、步战车,而且有自行火炮、牵引火炮,还有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甚至根据需要,还要配属武装直升机,再加上侦察、电子对抗,旅长就是个CEO,如果只懂一种兵器,就没法把这些单打独斗的好手捏合成一个拳头

过去陆军院校是分灶吃饭的。学坦克的,一门心思研究怎么把坦克开好;学炮兵的,天天琢磨弹道和火力覆盖;学防空的,眼里只有天上的飞机。专业是精了,但协同时却各说各话。

军兵种大学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专门培养多面手

比如,在模拟训练系统上,15亿打造的全域合成营指挥训练系统”,能够同时模拟50多种武器装备在复杂地形上的协同作战,模拟度高达95%以上。

可以让一个合成营营长,在短短40分钟内就完成了防空火力、反坦克火力、电子对抗力量交叉部署,形成防御体系。

而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指挥员,往往需要2小时以上才能完成类似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陆军兵种大学还走到了世界前列。

美军还未实现联合培养,还是各玩各的,虽然尝试改变模式,但受制于体制机制,进展缓慢。

俄罗斯倒是有综合兵种学院,但侧重装备技术层面,而咱们更注重体系作战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质区别。

再有一点,陆军兵种大学专门设立了无人系统作战应用专业,这是俄乌冲突中的新型作战方式是咱们与时俱进的回应和改变

在未来战场上,要成为陆地霸主,就不能只能是单一兵种的专才,而是掌握体系作战艺术的通才,要能让坦克与炮兵一起“跳芭蕾”,让防空与电子对抗一起“拉二胡”,形成合力,才能重拳出击

培养这种全能型指挥官,就是成立陆军兵种大学的意义。

最后,咱们说说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

这所大学以陆军勤务学院、陆军军事交通学院等为基础组建,校本部在重庆。

这两所学院,也是历史悠久。陆军勤务学院前身是沈阳后方勤务学院,是个国字号”,而军事交通学院则源自1931年,是军交系统的“大哥大”

合并后的大学,培养的是军事物流、装备保障、军事运输等领域人才,看着这些专业名称很朴实,但实际上这些人才非常重要

为什么?因为现代战争,其实是一场后勤系统的对决谁的补给线断了,谁就输了。

一架隐身战机飞一小时,烧掉的钱够一个普通家庭花好几年;一个重装合成旅打一天,消耗的弹药油料能装满几十节火车皮。这种吞金兽级别的消耗,靠传统的肩扛手提、仓库盘点的模式,根本撑不住。

现代战争的规模和时间,已经不取决于指挥者的意志,更不取决于武器装备的等级,而取决于后勤的保障能力。

伊朗和以色列打了12天,美国出动远程轰炸机后,这事就停了。是不想打了吗?是后勤不允许打了,两个人打架还有没力气的时候,别说两个国家战争了。他们要继续打的话,必须换方式了,这种射导弹和远程轰炸,都耗不起。

未来战场上后勤保障,需要的是先进的物联网和大数据系统是如何确保每一个集装箱、每一箱弹药的位置都实时可见,如何规划出最快最安全的运输路线。

培养更加专业的军事物流师供应链专家”,就是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的使命。

这三所学校,一所管“脑”,一所练“拳”,一所保“血”,目标明确,分工清晰,共同构成了支撑未来战争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组建三所新军校,“剑锋”明确,那就是未来战争,就是为“打赢”培养人才。

不过,这里有深层次问题,为何是现在组建?

答案有两层。

其一,我军的体系作战能力正在加速形成,咱们的思维必须换代。

这十年,咱们的军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歼-20、运-20、直-20,“20家族”集体亮相,055型万吨大驱下水如下饺子,电磁弹射的福建舰威风凛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船坚炮利”,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跃升。

过去,一架飞机就是一架飞机,一艘军舰就是一艘军舰。现在,一架歼-20,它不仅是战斗机,更是一个空中的信息节点和指挥所;一艘055大驱,它不仅是战舰,更是一个海上的区域防空和信息分发中心。

所有的武器,都被一张看不见的“数据链”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战网络。

这就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联合人才培养,已经严重滞后于装备发展,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

所以,这三所大学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脑体倒挂”的问题。

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就是要培养能把这张“体系网”建好、用好、护好的人。陆军兵种大学,就是要培养能熟练使用这张“体系网”的地面“终端用户”。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就是要培养能保障这张“体系网”不断电、不断供的“超级管家”。

其二,这与我军当前的军校体系和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

2017年的军改,已经对军队院校进行了一次大手术,由79个变成43个(2018年新建海警学院),整个体系建设的很清晰了

那现在为什么要动?因为次改革,主要是搭起了“骨架”,但“血肉”和“经络”的生长,还需要时间,也遇到了瓶颈。

从历史原因看,“大陆军”和“烟囱式”的思想模式,惯性太大了。

“大陆军”思想是指事事以陆军为主。举个例子,90年代,咱们还是7个军区,结果就有10个步兵指挥学院,重复建设严重,并且培养方式雷同。

那时学员肩章通红一片,又称“红牌牌”,他们上午学高等数学,下午研究美军作战,下课种菜养猪,晚上体能训练,几乎所有步兵指挥学院都是如此。

图片

“烟囱式”思想是指想搞大而全的人才培养体系。

陆军的学院自成体系,海军、空军也一样。同时,每个院校都像一个独立的“烟囱”,从招生到毕业,自成一体。

这种模式培养的军官,专业技能很扎实,但“军种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天生就缺少联合视野。虽然2017年砍掉合并了很多,但这种思想惯性,不是一纸命令就能消除的。

从现实原因看,现有的院校,很难承担起培养“新质”人才的重任。

比如信息支援部队,这是一个全新的种,它的能力横跨陆、海、空、天、网所有领域。

你让哪个军种的老牌院校来培养它的人才?

让陆军的来干,他可能不懂海战;让空军的来干,他可能不懂网络攻防。谁来干,都会不自觉地带上自己军种的烙印。

与其在老树上嫁接新枝,不如直接种一棵新树。

成立一所全新的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摆脱所有历史包袱,这才是最高效、最彻底的办法。

所以,这次组建三所新军校,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特区”的思路。

那么,回到我们普通人视角,该如何看待这次调整?

第一,这不是简单的院校改革,而是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

当今世界,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未来战场已经是信息、火力、机动、保障等多元力量的体系较量。那些认为战争还是靠几个勇士单打独斗的想法,已经彻底过时了。

单兵再强,没有信息支援,就是睁眼瞎;火力再猛,没有体系协同,就是一盘散沙;装备再先进,没有完善后勤,就是废铁一堆。

这三所军校的成立,恰恰抓住了未来战争的核心命脉。

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掌握制信息权,陆军兵种大学掌握体系协同,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掌握保障链条。三者合一,构成了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铁三角。

第二,三所新军校的成立,将成为共和国军事教育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就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质直面未来战场,立足国情军情,构建现代军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因为军校是军队的种子工厂,培养什么样的种子,就会长出什么样的大树。

当然,新军校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它们肩负着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突破固有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艰巨任务。这需要时间,需要实践,更需要勇气。

第三,我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独特的强军之路。

三所新军校剑锋所指,不仅对准了未来战场,更指向了强国强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当新一代的学员迈入这三所军校的大门,他们接过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将未来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将直接关系到能否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新军校的剑锋所指——指向科技强国的雄心壮志,指向人民军队的血脉传承,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向世界和平的坚定守护。

在这条路上,我们从未停步,也永不止步!

已有1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