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史大讨论,说明民智大开!

2025年07月13日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讨论某些历史的真伪问题。

就某欧洲“文明古国”的人口、粮食产量这两个问题,都能打得天翻地覆,一边摆事实讲道理谈,一边则直接是扣民科和文盲的帽子。

图片


很多“学者”和“西方史”的专业人士痛心疾首,指责网民大逆不道、不尊重专业学者、属于民粹狂欢,哀叹民智未开,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他们错了,实际上讨论“伪史”的人越多,说明越是民智大开,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水平,开始思考“教育”和“传媒”几十年来灌输的东西,是不是存在问题?

不迷信,不盲从,说明全民都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成果。

真理越辩越明,可以质疑、证伪的,叫科学,不允许质疑、证伪的,那叫宗教。

有些所谓的研究了西方文明一辈子的文史类“专家”,一辈子也就读了点他那个小众领域的著作和论文,所懂的,也不过就是那点故纸堆而已,那么讲实话,他还真的没资格瞧不起普通网友,还真没资格给普通网友扣个“民科”的帽子………因为他不懂考古、不懂工程技术、不懂建筑学、不懂给排水、不懂材料学、不懂金属冶炼、不懂化工、不懂农业、不懂机械制造。

他对面的那个普通网友,说不定是个土木大佬,一眼就可以看穿某某神庙真正的建筑结构。

今天的“史学”,已经不是单纯的“史学”了,史学涉及考古、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历法,还涉及冶金、锻造、建筑、陶瓷、琉璃、铁器、地质、古人类、军事、战争等各种细分学科。

传统的“历史学家”懂地质年代吗?懂检验设备的工作原理吗?懂金相和冶炼技术吗?能懂气候变迁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吗?会分析出土文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吗?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细节吗?

当年的文科学者,放在现在,真的没资格去写历史了,古代的一切史书,和当代的史学相比,都过分简陋,因为古代大部分文人不事生产,不懂农业手工业、不懂山川地理、不懂器物制造、不懂军事装备……所以古代史书里大头都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描写战争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想当然,中国的古代史学家还强一点,因为“太史令”都要懂天文历法,最起码都是当时一流的数学家,对经济活动也有所了解……而某些国家古代史书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了,什么“三百勇士大战30万大军”……本质上和《说唐》里的李元霸一个意思。

我们分析一场古代战争,就不能只谈战争,得考虑国力、交通、后勤、武器、粮食供给、人口基数等一系列的因素,古代战争史上,动辄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大战,请问一天人吃马嚼,是多少粮食消耗量?古战场附近找到了多少箭头、尸骨、钱币、埋灶遗迹?当时这个国家到底有没有这个国力动员这么多兵力?

对一件历史事件的判定,一定不能是孤证,必须是多件证据相互佐证,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讨论这个事情不能耍无赖,比如说古希腊地域狭窄90%山地却人口众多,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然后说希腊是海上贸易国家,有埃及粮食大量进口,然而埃及气候干燥不利于农业,然后就有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大量沃土,说交换粮食需要商品,那古希腊就盛产水果和香料,说亚里士多德的数百万字巨著需要大量羊皮,那古希腊就必然畜牧业发达……说到最后,古希腊就成了薛定谔的古希腊,成了不同平行世界中的幽灵帝国。

你说这里气候极度干燥、山地居多、地域狭窄,它一定不可能盛产粮食,它也一定不能养活太多人口,更不可能发展出一个极度强盛的帝国!你说它人口繁盛、不缺粮食,那么它的城市周边一定会有大型粮仓遗址出土。

你说它几千年前科技水平高,能使用青铜器、铁器,那么青铜器和铁器就不可能是孤立的几个文物,伴随出土的应该有大规模的矿山和冶炼场遗址。

史书不一定全部靠谱,但其中总有一些脉络可循,所以我们每发现一件文物,从青铜尊、武器、礼器、甚至是餐具酒具,从牛骨龟甲,竹简,到几页残纸,到雕版和活字,都要到史书上去寻求印证……还要通过各种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检测工具,判断它到底来自于哪个时代、哪个文明,那么有着严谨历法、长时间延续史书、古今通用文字的文明是最容易找到证据的。

证明一个文明“自古以来”没那么简单,如果你发现了一件青铜器,必然就会发现一座千年的铜矿山、几个规模庞大的冶炼场、几座人口规模不小的古城遗址、巨大的粮仓遗迹、各种配套的生产生活工具……因为文明的根本在于“人口规模”,在于“生产力”,只有规模巨大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生产体系,才能诞生“文明”,才能用数量去对抗时间的伟力,坚定地在泥土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号称横扫天下,但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冶金锻造是什么水平?出土了多少青铜器和铁器?周围有多少个冶炼工场遗址?希腊号称繁荣昌盛、地中海霸主,有没有想过他们养活了多少人口?粮食从哪里来?农业水平怎么样?目前出土了多少粮仓遗址?亚里士多德号称博学多才,一人写一本百科全书,数百万字的著作,需要多少小羊皮、助手、脱产学者和手工工匠?

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一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诞生强大的组织、制度、文化成果的。

你说你几千年前有强盛的国家、辉煌的文明,那就要证明你在那个时代就要有庞大的城池、巨型的粮仓、发达的交通运输、产业化的金属冶炼工场。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隋末群雄争霸,也都知道当年李密和王世充的洛阳攻防战,当年李密抢夺的就是洛阳的“国有大粮仓”。

现在,洛阳仓储体系中的“回洛仓”和“含嘉仓”遗址都已经可以参观了,大家可以亲眼目睹它们是何等规模。

回洛仓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仓城设有东西两个仓窖区,各由十字形道路将其分为4个独立的存储区。“根据仓窖分布规律推算,整个仓城约有700座仓窖,每座仓窖储粮约50万斤,总储粮量约3.55亿斤。”

回洛仓遗址总面积约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展示有复原后的回洛仓城南北城墙和内部的十字形道路,1处完整的仓窖挖掘现场和4处不同发掘程度的仓窖遗址,用于展示仓窖整体、地表及半剖面形态。

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之内的皇家粮仓,沿用至宋代。如今展示的含嘉仓160号仓窖于1972年发掘清理,是含嘉仓迄今发现的最完整、储量最大的仓窖遗存。该仓窖现存大半窖的黑色炭化谷子,还出土有一块铭砖和少量灰瓦、铁器、瓷器残片等遗物。


图片
图片

考古勘探结果显示,完整的含嘉仓城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有400余座仓窖,每座仓窖储粮约50万斤,总储粮量约2.5亿斤。目前已探知仓窖287座。

单纯看数字还不能体会含嘉仓有多大,含嘉仓一个粮仓的规模,是希腊“雅典卫城”的11倍。

别的不讲,就讲这样规模的国家仓储,欧洲、西亚都是从未出现过的。

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巨型粮仓,说明这块土地上,早就有了成熟的仓储体系、国家战略储备粮体系……而这些的基础,就是生产力先进,农业和工商业发达,组织动员能力强,效率高。

别说粮仓、冶炼场、矿山、古城遗址这样的大型遗迹了,就谈悬泉置一个小小的驿站,它2000年前的灰坑(垃圾堆)里就出土了几万枚竹简……一个强盛的文明,垃圾堆都是有极大价值的,不可能出不了东西。

最后我们来谈出土文物。

我们承认地球上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祖先的遗迹和遗物,这些东西都有伟大的价值,但呈现出来的文物,一定是要能够客观体现这个文明当时发展水平的。

文物最大的问题是修复和仿制,实际上很多著名的文物都经过了修复和处理,但西方的那一套实在是过于离谱,他不是“修旧如旧”,他是捡到个小石子,直接给你修出一座山来,告诉你,这就是“奥林匹斯山”。

修复,有两种方法:

一种就是拿到当年的文字档案、资料记录,找到当年所有的文物或者痕迹,在这个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样,哪怕是只零片爪、残垣断壁,也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一种是,毛都没有,只凭神话传说,随手捡几个残缺的石头,找几个当代艺术大师,开脑洞生造一个当年的“神迹”出来,标榜成“文明之光”,上史书,上教科书,洗脑全世界。某些所谓的“修复”,其实就是老料新料凑一块重新造一个,主打一个美白磨皮、光滑水润,满满的文艺复兴风。然后在博物馆展出的时候,被人发现指头里露出钢筋,各种现代工业加工的痕迹。


图片

图片

除了修复之外,还要搭配一种逆天的东西,就是吹牛,发现一点残垣断壁、残缺构件,就要为此写出洋洋洒洒汗牛充栋的论文,甚至创立学派,重建建筑、复制神迹……把一点点残破石头、锈蚀金属吹成伟大的奇迹,从破烂石头柱子看出古人精通力学几何学,从锈蚀青铜片看出公元前的黑科技、外星人未解之谜。

承认各个文明都有伟大的地方,但不能吹过头,吹过头,自然有人会来质疑。

没有人说整个XX文明的历史都是假的,肯定有很多真东西,但你不能随手指着一块石头就说,这是大卫杀死巨人的石头。

只要有假的,你那段历史就不能继续堂而皇之存在于大众教育和传媒体系中,该修正就要修正。

这种质疑是好事,如果能够用专业的知识、现实的实验、无懈可击的逻辑回应质疑,那就能让所有人都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建立这个专业和学科的权威性。

我不知道很多人破防什么,急什么?

已有9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