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回不去了!

2025年07月15日

昨天有一个读者问我,经济下行,在北京卷得太累,如果卖掉房子,拿600万全家人回老家县城,直接财务自由,怎么样?


我的回答是:没问题。但要想清楚“三个字”:


然后呢?


当你享受完所有一切,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然后呢?每天重复的生活,是否能经受得住,无聊、寂寞和孤独感,是否能自洽。


我有一个朋友,2020年,觉得北京压力太大,奔波劳碌,停不下来,于是卖了北京两套房,带着老婆和5岁的孩子,回江苏老家财富自由去了。


但过了几年,他偷偷又问我,北京房子啥时候买合适,还是想回来,为啥呢?


他说实在呆不下去了。没有可以聊天的人,更没有能做的事,每天只有吃了睡,睡了吃。每天都在重复,只能靠刷剧和网购度日,都快抑郁了。


孩子更可怕,自从回了县城之后,闷闷不乐,比较自闭,之前我还能带他周末去博物馆、科技馆,跟同学参加夏令营,玩机器人,现在除了写作业,就是坐在家里发呆。


跟老婆商量了好久,还是决定回来。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当吃过好吃的,看过好看的,把人生地图撑开之后,再缩回去就会非常痛苦。


在心理学上,这是因为,过去已经提升了对“好”的认知标准,比如尝过精心烹饪的美食后,对速食的容忍度会下降,见过壮丽的景观后,对平庸的景色敏感度会降低。


这相当于给大脑安装了高清滤镜。当经历过大城市的缤纷多彩后,此时被迫退回到县城的低标准状态,就相当于用高清滤镜,看模糊画面,不适感会加深,


其次,人生地图撑开的过程,也是欲望边界扩大的过程。


见过更丰富的世界后,人会自然产生新的期待:比如想保持优质的生活、想探索更多未知、想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而 “缩回去” 往往意味屈服于现实条件限制,无法满足新欲望。当 “想要的” 和 “能拥有的” 之间出现巨大落差,痛苦便会产生 —— 这本质上是未被满足的欲望带来的张力。


最后就是自我认同的落差感。


人在 “撑开人生地图” 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新的自我认知:比如 “我值得更好的”“我有能力体验更广阔的世界”。这种认知会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当被迫 “缩回” 时,不仅是生活状态的降级,更像是对自我认同的否定:


“我是不是配不上曾经拥有的?”“我是不是只能回到平庸?”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会引发深层的心理痛苦。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长期住在小县城的人,第一次去大城市体验了便捷的交通、丰富的文化生活、多元的社交圈后,会意识到 “生活可以有另一种样子”。


若因现实原因不得不回到小县城,他感受到的痛苦,不仅是 “没有了地铁和展览”,更是 “知道了更好的存在却无法拥有” 的失落,以及 “习惯了更开阔的视角后,难以适应狭隘环境” 的割裂。


本质上,这种痛苦是成长的副产品—— 


它证明你曾突破过局限,只是暂时被现实拉回。而应对这种痛苦的方式,往往不是 “强迫自己缩回去”,而是要么努力让现实匹配认知,要么学会在局限中寻找新的意义,比如在小县城创造属于自己的 “小精彩”。


但后者往往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前几天有老家的亲戚,关系不错。一家三口,第一次来北京看病,当打听到北京滴滴司机,保姆阿姨都能赚1万多,瞪大眼睛,显出惊讶的表情。


他们说,怎么可以赚这么多。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每个月能赚5000块钱,就已经算是高收入。


我带着他们去看了一场IMAX电影,吃了烤鸭,去了环球影城,看了天安门,逛了北大。


一家人临走的时候,说北京太好了,怪不得那么人愿意来这里。


之前对北京一直有偏见,是因为老家人说,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物价特别贵,赚的多,花得更多,人们都被资本控制着,没有未来。


但现在看,北京就是一个筛选器,能呆下来的都很厉害。虽然看起来很累,人们走路像是在跑步,但工作之余,生活体验真的不错,要啥有啥,年轻人机会多,资源也多。


不像县城,除了考公务员一条路,其他基本赚不上钱,没有出头之日。


北上广深,就像一座围城,每天都有人想进来,也有人想出去,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理解也不同,没有对错。


很多人肯定说,那是有本事的,不用为生计担忧,在大城市可以快乐的生活,那没本事的呢?为生计奔波,继续痛苦。


其实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苦,无论是贫富贵贱。


比如雷军,早财务自由了,前段时间因为小米舆论,瘦了一圈,面色憔悴,你说他都自由了,为啥还这么拼?


刘强东,躺平不好吗,结果主动挑起外卖之战,还得穿上骑手服,跟骑手兄弟,推杯换盏。


曾经的中国首富,钟睒睒,本应该躺平了吧,结果被舆论网暴,老妈因此还病痛去世,出来澄清,又被新一轮网暴。


英伟达市值一度登顶全球,62岁的黄老板,天天飞来飞去,跟一线科研工程师吃住在一起,为了开发新一代产品。


马斯克已经登上神位了,被川普过河拆桥,权力压制,被欺负还有苦说不出,担忧汽车卖得不好,火箭升不上去,等等等等。


身边,已经财富自由的朋友,没有一个是因为有钱,而没有烦恼的。他们有些人甚至还羡慕那些正在拼搏路上的人。羡慕自行车上,女孩子紧紧抱紧男人的那个画面。


怎么说呢?经历过才能理解吧。


其实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路上,并不耽误享受风景,并不排斥跟所爱的人享受幸福,一起创造美好。人更多会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就像我的那个朋友,当自己回到县城,获得财务自由后,其实内心世界是不甘,是痛苦和郁郁寡欢。其实,物质上,自始自终没什么改变,但精神上,却是“由奢入俭”,心理难以平衡这种落差感。


当然事无绝对,如果真有陶渊明那种心态,活得通透,那也无妨,也许回到农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主要是自洽。


如果还有一些追求,那就尽可能奔跑,比无聊更让人感到幸福,也权当是为了下一代的托举。


本文完

已有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