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偶然机会,我乘坐的车子经过一段国境线,在铁丝网的另一边,一位老农民正赶着一头牛在山间的路上行走,不时地回头看着我国这边。
车子过了大约几十米远,我的脑子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老哥,愿你能健康长寿。
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很简单,一生不长,不可能再有机会遇着他,今次遇到,也算是缘分,对有缘人给个祝福,不能不说有一种自然的幸福回馈。
人与人,无论长守之命还是一面之缘,遇着便是缘,它不需要安排,只待缘到。
有了缘分,务必要尽心珍惜,世间的诸多矛盾和纷争,多因互不惜缘所致,夫妻不惜缘离了,亲人不惜缘恨了,朋友不惜缘远了。
身边的部分同事,工作在一起时不觉得有多可爱,等到他退休,就再也没有见过,心里偶尔会产生许多想念,离散化的新居住方式让几十年的缘分说断便断,熟人缘分与陌生人间的偶遇之缘并无太多区别。
有些人,缘在的时候,不懂珍惜,总爱记着别人的不好,而不是记着对方的好,时间久了,这种人自然就成了“人缘不好”的一类人,外界印象的果,必出于他自己的因,那些被大家公认为人缘好的人并非无缘无故,人缘好,是他长期惜缘的结果。
缘起缘断皆因果,情深情浅可沉浮。缘起了,能深情以待;缘尽了,方能静默不悔。
一眼镜男士在饭店用餐,女服务员不小心将豆浆溅了一点在他身上,男人顿时暴怒,即便服务员后来反复卑微认错也于事无补,他嘴里不停地念叨:“你这种人生来就只配在底层生活,你生下来就是伺候人的。”
眼镜男有犯法吗?不敢说有,但过分是肯定的,他的内心完全不尊重服务员。
我非常不喜欢这种人,得理了,不能处处不饶人,要视事情大小,有些事,维权点到即可,不触大原则,也不冲大利益,得饶人处便饶人。
人与人,你眼光朝上尊重人,那是卑躬,你眼光平视尊重人,那是相互,你眼光向下尊重人,那是品德。
做人,最怕的是,在底层的时候,以卑躬屈膝为荣,等到有机会跨骏食肥眼光向下的时候,目无尊长,六亲不认,所谓小人也。
尊重,是阶级社会的老大难问题,越是封建文化深厚的国家,真诚的相互尊重越希罕,越是人格平等文化广播的国家,尊重的相互性越为普遍。
尊重,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反映,而情感通常又取决于各人习惯性的自我定位,“高人一等”在几乎所有人心中都存在,厅级的可能认为自己比处级高上一等,处级又认为自己比科级高出一等,教授可能认为自己比副教授高出一等,副教授又认为自己比讲师高出一等,讲师或许又认为自己比工人高出一等,工人也不见得认为自己就是最低等,稳定的工人或许又认为自己比临时工高出一等,临时工可能认为自己比农民高出一等,一直排到叫花子,他之下想必就没法子再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了。中国社会,因为经济上的极差,已经发展出地域上的高人一等感觉,再极端化一些,裂痕将非常可怕。
时代是变化的,人的感觉和感情也在变化。
工人,农民,不再像过去一样跟高傲者套亲情、套友情,而那些高人一等的人还活在过去的时序中,认为下层的人不理自己是人穷气短。
错了,这是一种好变化,时代给了他们独立生活的门路和途径,他们可以在体力上活得更累,他们可以只得到更少的报酬,但他们不想忍受不被尊重的情感降价。
相互尊重,不是寻求物质和社会地位平等的认定,只关乎人格尊严的认同,人的感情容易相通,如果居上者能眼光向下尊重人,只要是真诚的,只要能输出实情实感,在下的人也不会故意排斥高居者,并且他们可能会输出成倍的反馈情感。
德高望重,德先高,望才能重。
德高,你也不能只是在少数几个人心中高,而必须是在多数人心中都高才是真的高,少数几个人拱不出一个望重者。
有个地主的孙子,八十年代从农村考大学进了城,后来还当了省城的税务局长,把父母都接到了自己身边居住。他对村里人非常痛恨,说自己家曾经受到不公正对待,村里的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办任何集体性大事都一分钱不承担,扬言自己再也不会求村里办任何事。
后来,他父亲临终前要求叶落归根,必须安葬到老家的祖坟山。
他载着骨灰盒回到村子,请村里出面协办殡葬事宜,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理他,求堂兄堂弟也没用,村民们就看着他把骨灰盒搁在车子里。
人啊,永远不要说出“不求人”三个字,人与人,永远是个互助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得已构建并长期存在的基本法则,且不说普通人,就算是皇帝,也逃不过求人的那一刻,安䘵山起兵,唐玄宗为何要杀杨贵妃?因为他得求能臣悍将助其平乱啊!
有些人,没有欲望的时候,口口声声绝不求人,等到某个时段又泛出奢想,转而就低声下气地处处求人,不待取时不留路,若待取时无路走。
人与人,互助之心极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何要成立许多“互助组”?因为大家都穷,整个国家的底子都不好,旧社会的散沙不足以堆成塔,只有聚全国人的互助力量才能干出大事。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都富起来。
愿望是好的,但结果为何不如意?
因为早已经没有互助的社会氛围,说法上已改成“慈善”二字,先富的人认为,自己有了慈悲行善的想法时才会帮助一下穷人,自己若不高兴,不慈不善了,你们就别打我的歪主意,动了这主意,那笃定是仇我的富。
互助,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很多人向往某些国家的福利好,希望中国也能跟上。
什么是福利社会?本质就是全社会的互助体系。
人类,不管哪个国家,不管哪个种族,人与人之间都有强弱之分,都有优劣之分,社会前进,强者,优者,贡献更大,这不容质疑,但社会最后的和谐需要他们释放出互助的强烈意愿,否则,矛盾冲突引起的社会不和谐会吞食所有的美好。
当下中国,有那么一部分人,自己混得好,自己的儿孙也混得好,于是,他们就认为自己世世代代都会混得好,不太可能有求人帮助的那一天,个别富翁甚至认为自己的财富十辈子后代都花不完。
然而,有一句话必须记着:世事难料啊!
人与人,纵千丝,又万缕,都脱不了情感二字,而情感永远遵循守恒定律,不要怕付出,你付出多少,便能收回多少,只是时间、地点、对象和路径有所区别,不要追求一一等量对应。
徐渭落难的时候,沈炼帮助过他,徐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未回报过对方,沈炼以为徐渭忘了旧情。沈炼被严嵩迫害致死前留下一遗愿,一生文稿求人帮助整理。徐渭虽贫困潦倒,仍主动要承担这一重任,并写出“纵令潦倒扶红袖,不觉悲歌崩白云”的豪情诗句,誓死也要回助沈炼。
人与人,父母,夫妻,家人,亲友,同事,能相互见得着的时光并不长,珍惜缘分,懂得尊重,愿意互助,白天,黑夜,都会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