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的背后,是绵延十几年的斗争!
2025年08月04日
63798
遵义会议绝不是用三天时间就开完的一次简单会议,它是绵延十几年的划时代大事件,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反抗共产国际的斗争,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和苏联做的一次殊死搏斗。同时,它是教员在人生低谷期逆风翻盘的绝佳机会,更是揣摩教员政治智慧的绝佳案例。要说遵义会议,得从第五次反“围剿”说起。从漫长的历史时间线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不可能有遵义会议的成功。1933年9月,蒋介石调动百万国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其中五十万国军用来直接作战,另外五十万国军修碉堡、驻防要地,试图用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一步步缩小中央苏区的范围、一点点消磨中央红军的数量,最终消除苏区和红军的生存空间,完成“围剿”。面对蒋介石的优势兵力,红军的最佳战略应该是和前四次反“围剿”一样,不和国军正面交战,而是集中优势兵力,绕到国军的背后,以运动战、游击战等灵活战术,出其不意的打击国军,积小胜为大胜,实现反“围剿”的胜利。但,红军领导层没有采用这一被验证过的正确战略,而是另搞了一套。那时,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领导权的王明,已离开中国前往莫斯科,出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并以共产国际的名义遥控中央。为了确保他的意志能够贯彻、太上皇的地位不被动摇,王明临行前,便任命年仅24岁的博古为临时中央总负责人,替他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博古年轻、有干劲、却不懂军事,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短板。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结盟,并把红军的指挥权,完完全全的交给李德。而李德是德国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见惯了大兵团作战的宏大场面,又在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接受了正规的军事教育。所以他很不喜欢红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决定以欧洲的所谓正规战取而代之。博古和李德,就这样成了苏区和红军的最高决策者,堡垒对堡垒、正面强攻、正面防御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但问题是,欧洲军队能打正规战,是因为其背后有富强的国家、雄厚的工业基础、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资,有足够的资本去拼消耗。红军没有这么雄厚的资本,反而去效仿欧洲军队,那就是东施效颦,理论和现实严重脱节。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后,红军损失惨重,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1933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发动“福建事变”,并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和蒋介石决裂。蒋介石闻讯,立即从苏区前线调了9个师进入福建,讨伐第十九路军。这样一来,不仅苏区的军事压力大为减轻,红军也有了一起对抗蒋介石的同盟。可以说,此时就是取得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最佳时机。“立即组织红军主力军团,冲破国军的封锁线,突进到江浙皖赣地区,在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纵横驰骋,威胁蒋介石的腹心重地,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迫使‘围剿’苏区的国军回援,一举粉碎蒋介石对苏区的进攻。”然而,博古和李德担心红军主力离开以后,国军趁机攻陷苏区,便拒绝了教员的提议。红军取得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第一个战机,就此错过,军事局势再也不可挽回。稍晚一些,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博古继续推行过激的土地政策、宗派主义斗争、并严厉打击苏区干部,将王明的左倾路线推向极致,导致苏区的干群关系紧张,政治局势也不可挽回。1934年4月28日,广昌失守,苏区北部门户大开。博古和李德知道,军事、政治、地缘局势恶化到如此地步,苏区肯定是守不住了,于是便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就在他们做准备的时候,教员又提出一个有可能反败为胜的建议:“红军集中主力军团,向湖南中部前进,将‘围剿’苏区的国军调动到湖南,相机各个击破,一举挽救苏区,挽救革命。”但此时的博古和李德,已经没有信心了,又一口回绝了教员的建议,只派红六军团前往湖南,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为战略转移开路。红军取得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第二个战机,也彻底错过了。无奈之下,1934年10月10日晚,8.6万红军从瑞金等地出发,正式开始长征,进行战略转移。苏区的大好局面,不到两年时间便丧失的干干净净,如果你是红军战士,是不是也要发牢骚?事实上,不仅每个红军战士都有一肚子牢骚,每个党员干部都有一肚子怨气,甚至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王稼祥,都对博古和李德的左倾政策不满意,并在和教员闲谈的时候流露出来。张闻天和王稼祥,都曾到苏联留学,和王明、博古同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成员。说明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阵营,在惨烈的失败面前,分化了。意识到这一点,教员便在长征出发前,向博古和李德提议,把他们三人安排在一起随军行动。他是反对左倾政策的,但他知道左倾阵营掌握着党和红军的决策权,仅凭他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将其掀翻,所以他要在左倾阵营的不满者中间,寻求支持者,最终集多数人的力量,改变党和红军的决策层,进而改变党和红军的路线、政策。长征开始以后,教员经常和张闻天、王稼祥一起讨论革命大事,很多时候,他们聊着聊着,话题便不由自主的转移到博古和李德的错误上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的交情日渐深厚,并得出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想挽救党和红军的命运,必须召开一次大会,改变领导层。但,要想做成这么大的事,他们三人达成共识远远不够,还必须争取更多的人,支持这个共识。于是在争取到张闻天、王稼祥的支持以后,教员在行军途中,仍在利用一切机会和其他党员干部交谈、讨论。经过教员的说服和教育,最终,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等人也加入这个共识,支持改变领导层。而博古和李德的指挥失败,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让“改变领导层”成为基层的共识——10月25日,红军在江西赣县、信丰县之间突破国军的第一道封锁线。11月8日,在湖南郴州汝城县一带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月15日,在湖南郴州良田县、宜章县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2月1日,在广西全州、兴安之间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经过这四次大战,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他们看不到希望,不知前路在何方,胸中充斥着不满、迷茫、愤怒等情绪,迫切希望改变现状。“部队中明显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所有人都不满,所有人都要求改变现状,至此,教员提出的“改变领导层”彻底成为参加长征的全体党员、干部、战士的共识。大势如此,博古和李德根本不可能阻挡,教员复出更是人心所向。长征开始以前,博古和李德议定的战略目标是转移到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但随着中央红军血战突破四道封锁线,这一战略目标被蒋介石识破了,他在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必经之路上,部署层层重兵,准备以逸待劳,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决战。这个时候,中央红军已经失去先机,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行动,便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于是教员向博古和李德提议,不要再去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改向国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四川、贵州边界建立新的根据地。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改变领导层”和“红军向何处去”两个问题,便合成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要想找到出路就要改变领导层,只有改变领导层红军才能找到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员、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开始公开批评博古和李德,不再有丝毫隐晦,而他们三人的公开批评,又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直接促成四次重要会议——1934年12月12日,即湘江战役后不到半个月,中央领导同志在湖南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李德坚持到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教员则主张向贵州进军。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都支持教员的主张,成为会议的多数,红军正式转向贵州。1934年12月15日,红军击败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攻克黎平县。3天后,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再次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博古和李德仍然坚持到湖南西部和红二、六军团会师,教员继续主张向贵州西北进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经过激烈的讨论,张闻天、王稼祥等多数人支持教员的意见。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决定采纳教员的意见,命令红军渡过乌江北上,并在攻克遵义以后,召开一次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此为黎平会议,博古和李德又输一阵,而且在军事方面清算他们两人,已是势在必行。1935年1月1日,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召开会议,重申教员提出的“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主张,并命令中革军委的同志,要特别注意研究敌情、侦察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为了改变李德包揽军权的现状,会议还规定,中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报告作战的方针、时间和地点。此为猴场会议,事实上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军权,放弃了效仿欧洲军队的呆板战术,重新取回了教员提倡的游击战和运动战。1935年1月7日,红一军团攻占遵义,1月15日,政治局便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开始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问题。因为博古和李德的威信已降至谷底,又有前三次会议做铺垫,教员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遵义会议其实是最后做决定的会议,并没有爆发太激烈的争论。博古做为会议的主持人,首先作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报告。尽管他对军事问题做了一些检讨,但更多的是强调敌强我弱、装备落后、兵力不足等客观原因,事实上是为自己开脱。紧接着,周恩来作了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问题的副报告,明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有错误,并诚恳的做了自我批评,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紧随其后,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路线的报告,指名道姓的批评博古和李德,丝毫不留颜面。等他们都说完,教员才站起来,长篇大论的讲了一个多小时,不仅用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博古的“客观原因导致失败”的观点,还批评李德指挥军事是纸上谈兵,既不考虑战士要吃饭、睡觉、走路,也不考虑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画,当然打不赢。轮到王稼祥发言时,他明确支持教员的意见,并提议教员出来指挥红军。朱德和周恩来闻言,立即表态支持,朱德甚至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了。”遵义会议开到这一步,完全是一边倒的局面,没有任何悬念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决定取消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军事,教员则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成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不久以后,又成立了以教员为首、周恩来和王稼祥为副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做为最高统帅部,和中革军委一起指挥全体红军。至此,博古和李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教员如一轮朝日冉冉升起,势不可挡。回顾遵义会议的全过程,大家可能也发现了,遵义会议有两个特点。其一,遵义会议不是疾风骤雨式的开一次会议,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铺垫,逐步打击博古和李德的地位、改变他们的军事路线、取消他们的军事指挥权。在事实上掀翻博古和李德之后,才在遵义召开会议,做最后的收尾性工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斗争方式,可以确保遵义会议能够按照预设流程进行,不至于出现反复。其二,遵义会议对博古和李德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军事层面,并没有涉及政治和王明的左倾路线。会议结束以后,教员也没有立即出任党的总负责人,而是推举张闻天出任这一重要职务。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把斗争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只解决博古、李德、军事等关键性问题,然后团结绝大多数人,一起渡过难关。可以说,这是“团结大多数”、“抓主要矛盾”在斗争方面的运用。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教员相继写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三篇文章,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正式开启了“整风运动”。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依赖共产国际支持的王明,失去靠山。年底,《关于研究王明、博古宗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的指示》发布,开始集中火力整顿王明等人的遗留问题。经过数年努力,整风运动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真正让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彻底清理了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实现了全党的大团结。到了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告整风运动结束,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中国革命也开始进入新阶段。这个时候,遵义会议才算正式结束了,算算时间,十几年过去了。1934年到1935年间,教员在长征路上填了三首《十六字令》,无论词义还是文采都是上佳之作——
赞
赞
已有2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