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的“魔术”,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2025年10月29日

01


我们先复盘一下整个化债魔术的过程。


一.发行

国家发行利率1%、无期限与额度限制的“特殊化债永续基金”。

二.认购

个人或企业可自由认购该基金,金额从一万至百亿均可。

三.权益

认购者可用基金份额置换地方政府已确权但未偿还的欠款。

四.质押 

置换后,基金份额可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全额质押贷款。


这套“化债魔术”的核心,说白了很简单:

就是通过国家信用背书,将地方政府欠企业和个人的高风险、流动性差的债务”,转换成为国家背书的“低风险、可质押的权益”,从而盘活整个债务链条。


实际上这套玩法在过去一直也都有,比如“政采贷”,本质上就是这种发展魔术的银行简易版。


只不过“政采贷”更多的是让企业去承担融资成本,来贴补整个政府的财务收支。而我提到的这套化债方案,则正好相反。


那这套“化债魔术”真正的风险点在哪里呢?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


这等于是变相“兜底”了地方政府的无序举债行为,削弱了地方财政纪律,未来可能催生更大的道德风险。


其次是,操作层面的权力风险


“确权”过程可能极其复杂且充满寻租空间。哪些欠款有资格被置换?先后顺序如何?这可能导致关系硬、嗓门大的企业(比如央企和地方国企)先得救,而中小民营企业继续被拖欠,引发新的不公平。


最后是,通货膨胀潜在压力


说到底,这个方案本质上是国家信用的大规模货币化创造。企业获得质押贷款后,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大幅增加,有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


02


不过,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光看风险,还要看其潜在的收益。


这个方案最核心的收益,也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大幅减低“交易成本”


有政府业务的都知道,现在企业也好和政府也罢,都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在要钱,谈判,催账,起诉的过程当中。这些都是原本完全不创造价值的环节,更何况在反复拉扯的过程中又消耗了大量的情绪跟状态。


其次是,快速重建“政府信用”


政府拖欠账款是营商环境的一大毒瘤。这个方案能落地的话,可以快速修复政府信用,打破“地方政府欠企业,企业欠银行/员工/供应商”的恶性循环(三角债),重塑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为后续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是,为财政改革赢得时间


很多地方财政实际上已经到了“饮鸩止渴”的阶段。将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从“当下”延长到“未来”,就可以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培育地方新税源、精简机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等深层次改革,创造了不可或缺的缓冲空间和条件。


03


所以这套方法未来会实施吗?

我认为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但是还是需要配套一些措施。


首先,针对“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核心是建立“硬约束+软着陆”机制。


不能再搞“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一套。必须将化债额度与地方深层次财税改革、机构精简、营商环境优化等具体指标刚性挂钩。

完成一项,解锁一部分额度。同时,要设立明确的地方政府债务“高压线”,宣布此后新增的此类欠款,中央一律不予兜底,彻底打破某些地方“等靠要”的幻想。要让化债成为推动改革的鞭子,而不是奖励落后的糖果。


其次,针对“操作层面的权力风险”,关键是实现“阳光化+标准化”操作。


“确权”这个环节绝不能搞成暗箱操作。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化确权平台,所有申请置换的账款,其合同、交付凭证、欠款文件全部上链存证,流程全网可查。

同时,制定清晰无比的置换限制,比如“中小企业项目、民生服务项目、预算内经费项目”的,才可以置换,那种不在预算内的政绩项目,无效项目都不允许置换。用系统算法自动审核,最大限度剔除人为干预,让权力没有寻租的空间。


最后,针对“通货膨胀潜在压力”,要点是进行“精准滴灌+总量对冲”


银行发放的质押贷款,不能是“大水漫灌”。必须要求资金用于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支付供应商货款、员工薪资、设备采购等,并辅以贷后资金流向监控。

同时,央行可通过窗口指导、提高相关业务准备金率等方式,进行总量上的流动性对冲,将释放的货币控制在“润滑”实体经济而不至于引发全面通胀的合理区间。


04


说到底,任何金融工具都是中性的,就像一把手术刀,在庸医手里会伤人,在良医手里能救命。


这套化债方案能否成功,不在于设计是否精妙,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去配套执行这些“堵漏洞”的改革措施。


只要我们能扎紧制度的笼子,那么这套方案就不仅能为地方财政续上一口气,更能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争得一片天。


已有2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