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与愿景:从立法角度谈谈外国人永居条例!

2020年03月08日

3月6日,新华社官方公众号专门介绍了一位武汉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他叫弗雷德,54岁,来自法国里昂,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法语教师。他从1月26日起加入志愿车队,为医院和社区运送物资,甚至拒绝了法国政府组织的撤侨,他说“我的家在武汉,我没有理由回法国。”看到这位融入了中国的外国友人,我不由得想起了这些天司法部就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一事,对这件事在全网引起热议,我真是倍感欣慰。为什么欣慰呢?我作为体制内观察者,常与立法工作打交道,客观地说,过去中国的立法工作,在公开透明、全民参与等方面是相对不足的。这次司法部能够向全民征求意见、全民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又如此高涨,又怎能不欣慰呢?但是,该吐槽的,还是要吐一些的。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我非常支持对于外国人永久居留进行相关立法。毕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必将成为世界性大国,必须正面外国移民以及外国人永久居留问题。尤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吸收国际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获缺的重要因素。譬如一个典型例子,比利时的吉尔伯特·范克高夫。他最初只是一个商人,现在他已经在中国居住了近40年,曾帮助中国引进第一笔国外政府软贷款,还曾担任北京奥运会经济顾问,2005年被授予外国人在华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1999年底,他和他的妻子决定在华定居,但此时的他即便已居留时长、贡献颇多、荣誉加身,也还是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在2008年借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拿下了中国永久居留资格。以及这些年来,我们趁着俄罗斯、乌克兰这些年的衰落,打包引进了不少军工方面的专家,比如原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总工程师金琴科·瓦列里·彼德罗维奇教授。他曾主持过安-225等安字头大型飞机的设计和测试,安-225是为运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而专门研制,最大起飞重量是运20的4倍,全球仅乌克兰拥有1架。目前,瓦列里教授享受中国特殊津贴。如果他在中国的长期居留能被法律保护,让他能安心搞研发,相信他会为我国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做出更大贡献。对于这些国际友人来说,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非常重要,毕竟他们需要出入境、居留便利以及相应的权利待遇。我们制度完善了,还能更多地吸引各国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优质投资,真正化外力为内力。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文件里也明确指出……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87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