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美博弈的历史。1、二战后的两大经济体系。二战之后,全球形成了两大经济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体系与以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体系。两大体系泾渭分明,各自构造了一套独立的经济循环。中国最初短暂地加入过以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体系,但是1959年中苏交恶,中国被踢出了这个经济体系,成为了世界的孤儿。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为了拉拢中国对付苏联,将中国纳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体系之中。为了融入这个经济体系,小平同志先后做出了两个最重要的决策——其一是改革开放,以开放倒逼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力求让中国更好地融入自由经济体系之中,参与国际大分工;其二是韬光养晦。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自由经济体系一家独大,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小平同志确立了韬光养晦的基调,这个基调一共有28个字——“冷静应对、稳住脚跟、沉着应付、善于守拙、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当时小平同志制定韬光养晦的战略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1991年,经历了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后,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从1978年GDP3645亿元增长到1991年GDP21782亿元,但是如果横向比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非常之大——1991年美国GDP是6.16万亿,总量是中国是10倍!人均GDP是中国的60倍!当时的中国不仅经济底子差,而且在自由经济体系中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体系大致是这样分工的——美国、西欧负责高端制造业,日本、亚洲四小龙负责中低端制造业;沙特、澳大利亚负责提供资源;美国为这个自由经济体系提供金融资本,美联储相当于整个自由经济体系的央行。美国是这自由经济体系的老大,它不但在这个经济体系中有吸纳(或者排斥)成员国的权利,还拥有调整成员国分工的权利。比如中美建交,美国就把中国吸纳进自由经济体系,不过我们起步很低,只能做一点低端制造业,好吧,其实就是做血汗工厂。可能现在年轻人对血汗工厂没啥概念。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们大概要花8亿个工作时生产的8亿件衬衫,最后只能换取美国的一架波音飞机,而美国人制造一架波音飞机只花费了1百多万个工作时而已。这就是做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的巨大差别。这也是91年美国人均GDP是我们60倍的原因。我们赚这么一点辛苦钱,不但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还要付出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