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块蛋糕引发的血案
巴西,这片南美洲最大的土地,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争夺的下一片热土。
据数据显示,2025年巴西在线食品配送市场收入预计将达到209.1亿美元,到2030年更将攀升至29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12%。
这块蛋糕有多大,相比一组东南亚的数据就很明显了。
2024年,东南亚地区外卖市场规模约193亿美元。
仅从规模上看,巴西外卖相当于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外卖市场总量。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滴滴与美团,几乎同时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本应是技术与服务正面交锋的国际化竞争,却演变成了一场由中国企业的内耗。
滴滴,通过其巴西子公司99Food,以巨额资金打击竞争对手。
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其行为并非针对市占率超80%的本地巨头iFood,而是剑指同样来自中国的美团。
—2—
时至今日,巴西外卖市场的格局已经高度集中。
本土平台iFood占据89%的市场份额,是绝对的垄断者。
其地位之稳固,甚至曾在2022年通过“二选一”条款迫使滴滴99Food和Uber Eats等平台退出市场。
早在2017年,滴滴就通过投资并最终全资收购巴西出行服务商99进入拉美市场。
2019年,滴滴以99Food品牌试水外卖业务,但最终不敌iFood,于2023年黯然退出。
然而,2025年4月4日,巴西媒体Neofeed 独家调查消息称,美团高管团队近月频繁造访巴西,与本土企业展开实质性谈判,目前重点锁定食品配送核心业务。
美团要去巴西的消息不胫而走。
4月5日,滴滴宣布计划投资10亿雷亚尔(13亿元人民币)打造“超级应用”,整合出行、配送、支付与外卖服务,重启99Food。
5月12日,随着巴西总统卢拉和美团王兴见面,美团也正式宣布其国际化品牌Keeta将进入巴西。
Keeta此前已在中国香港、沙特阿拉伯等地运营,品牌黄色与美团一脉相承,具备较强的品牌认知与技术积累。
两大中国巨头同时瞄准巴西,原本可以形成合力挑战iFood,然而在现实中走向了对立。
滴滴的“三板斧”
第一斧,资金开路,排他性合约锁定商户。
据巴西媒体报道,滴滴99Food以“预付现金奖励”的方式,向餐饮商户提供数百万至过亿元的资金,已接触超过100家连锁餐饮品牌。
条件是签署排他性合同,明确禁止与Keeta合作,但仍允许与iFood继续合作。

第二斧,流量截杀,竞购关键词。
99Food在Google上高价竞购“Keeta”关键词,使用户搜索Keeta时优先显示99Food的广告,意图截流潜在用户。
这一行为已被圣保罗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
当地时间8月11日,法院批准了一项禁令,要求99立即停止在赞助活动中使用与Keeta相关的词语,否则将被处以每日至少2万雷亚尔(约2.6万元)的罚款。

第三斧,法律诉讼,商标侵权指控。
99Food在圣保罗法院起诉Keeta,称其品牌黄色和标识中的“ee”与“99”相似,构成商标侵权。
99Food称,Keeta的ee从后视镜中看,很像99。

Keeta回应称其黄色品牌色已使用14年,与美团品牌高度关联,且Keeta品牌自2023年起就已使用。
目前巴西法院尚未判决。
从商业逻辑上看,滴滴的行为令人费解。
iFood是市场的主导者,占据近九成份额,是任何新进入者都必须面对的对手。
美团和滴滴作为新玩家,本应共同面对这一强敌,甚至在某些层面形成“战略协同”。
然而,滴滴却将绝大部分资源和火力投向美团,而非iFood。
这不仅无助于削弱iFood的市场地位,反而削弱了中方整体竞争力,使得iFood得以“坐山观虎斗”。
现在iFood看到中国公司内斗,反而宣布要大举投资220亿元来应对竞争,成了最大受益者。
更讽刺的是,滴滴外卖自身就曾是“二选一”政策的受害者。
正是iFood在2022年开始跟商户签订的排他性条款,迫使99Food等一众外卖平台最终于2023年退出巴西市场。
如今,滴滴却用了同样的手段,令人唏嘘。
然而,滴滴在巴西的行为,并非个例。
20多年前中国摩托车企业在东南亚为了短期份额,恶性降价、互挖墙角,自相残杀。
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品牌信誉崩塌,整个行业退出市场。
“一些企业在海外没有KPI,唯一的KPI就是把中国同行卷死。”
如今,同样的剧情似乎正在外卖、电商、新能源等领域重演。
这种“内卷外化”不仅浪费资源,更损害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和长期利益。
在这场中企内斗中,没有赢家,真正的赢家只有iFood。
我们读了几千年的孙子兵法,结果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拱手相让给了外人。
iFood无需动用一兵一卒,就看着两个最具威胁的挑战者自相残杀。
而滴滴和美团,无论谁“胜出”,都将面临一个更加强大的iFood和一片被恶性竞争破坏的市场环境。
滴滴在巴西的行为,不仅是对美团的阻击,更引发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某些企业宁愿在海外“卷死同胞”,也不愿正面迎战真正的对手。
《求是网》在7月1日发文警示“内卷式竞争”的危害,指出其“突破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扰乱市场秩序,贻害无穷”。
我们在此呼吁所有的出海企业:
停止内耗,共同对外:应将资源用于提升产品体验、本地化运营和技术创新,而非用于内部恶性竞争。
尊重市场规则与法律:排他性条款、关键词劫持等行为不仅违背商业道德,也可能触犯当地反垄断法。
树立中国企业正面形象:出海不仅是商业行为,更代表国家形象,合作共赢才是长远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