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秋,随着日寇大军进关,热河、察哈尔、长城各口的失陷。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把中华儿女推向了面临当亡国奴的命运边缘。此时,北京未名湖畔西南角军机处8号变得异常的热闹。燕京大学的学生代表黄华,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俞启威,清华大学的学生代表姚依林........一大批平津地区的学生代表们往来与此,共同商议出《平津十校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宣言于1935年11月1日向全国发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中华民族抗日救我的热潮。而军机处8号,则成为了酝酿这场地下政治运动的军机处。那位令学生们汇聚拜访的军机处主人,则是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的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学生们的感召下,斯诺不仅帮助学生们联系上了远在南方的宋庆龄,还把学生们的消息第一时间翻译成英文,发给了美共领导下的新闻社。在12月9日当天,斯诺更是带领着大批国外记者上街,走在抗议队伍的最前列。可以说,学生们如果没有取得斯诺的支持,一二九运动很难取得如此之成功。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冲破层层阻挠,访问了陕甘宁边区,亲眼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返回北平之后,斯诺不仅热情的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让国统区的知识青年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还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与海湾出版,让中外进步人士都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真正形象。我们正面形象的广泛传播,不仅令延安成为了……



已有905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