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刨去汪精卫生命里的最后七年,他肯定能名垂青史。然而恰恰是生命中最后的七年,他从神坛上跌下摔得稀碎,曾经的革命元老就此堕落成人人喊打的大卖国贼。汪精卫的本名叫汪兆铭,笔名才叫“精卫”,取“精卫填海”之意,由于文章写得太好,笔名的影响就超过了本名,大家叫着叫着,也就忘掉本名了。27岁的汪精卫怎么也没想到,本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之伟业的他,竟然被一个随地便溺的北京大爷给毁了。同盟会成立后发起的六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大批革命党人牺牲。当时保皇派梁启超讥讽革命党人:“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此时的汪精卫任同盟会最早三部之一的评议部部长已三年有余,作为孙中山忠实跟随者的他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他认为,清政府腐朽不堪,可国人却越来越相信君主立宪,如果没有一种直接、有效的暴力行动来振奋革命党人的精神,那么中国就完了。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责任感的驱使下,汪精卫决定不顾孙中山的劝阻,要去北京刺杀清廷高官以明志。临行前,他写道“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也就是说,不蒸馒头争口气,这事成也好,不成也罢,我汪某人就压根没指望活着回来。黄复生和喻培伦感觉这人真是个义士,瞬间也是热血沸腾,决定与其一行七人一同赴京行刺。本来他们的目标是载沣的弟弟载洵和载涛,准备在他们走出车站时炸死他们,谁知当时清政府搞了个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没搞迎接仪式就混在民众之中下了车。眼看着没机会下手,一行人只好悻悻作罢。于是他们又把刺杀目标改成当时的摄政王载沣,毕竟当时溥仪不过是个几岁的孩童,清廷真正的掌权者就是载沣,只要载沣一死,他们就可以名留青史。为了完成这场刺杀,他们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