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需要“新经济特区”?

2021年12月30日

“特区”和“新区”在中国是两个非常有魔力的词。话说1979年的那个春天,总设计师在祖国南方的大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特区由此而诞生。40多年过去,深圳快速成长为一线城市,堪称改革开放的火车头;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成长最为迅捷的城市之一。迅速成长的深圳,和底蕴深厚的广州一起,成为整个珠三角经济圈的引擎。时间来到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30年过去,浦东新区成了长三角经济圈的引擎。深圳特区和上海新区意味着改革、开放、发展与财富爆炸。过去几十年,两者成了全国的标杆。某地想谋发展,肯定要搞新区。如今的东北,因历史遗留问题、国际环境变化与现实人口流失等诸多问题的汇聚,发展缓慢。早在2004年,国家就开始提振兴东北。过去十多年,国家给过很多政策和资源,但振兴东北的战略依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东北经济增幅一直全国垫底。前天看到一篇文章,叫《东北需要“经济特区”这样一剂猛药扭转困局》,作者是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该文的主要观点之一,“与其在东北现有体制内靠修修补补改善营商环境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建立‘特区’提供一块‘政策飞地’。”高柏教授上世纪80年代在北大求学,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杜克大学任教,曾担任过德国、日本等多所大学座客教授。高柏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化。从这些过往经历来看,高柏对中国、对亚洲、对全球化思潮都很熟悉。他的这番“东北需要‘经济特区’”思维,也算是……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82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