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周恩来一样的人?

2022年01月11日

周恩来是中国近代“完人”,他的道德功业始终被中国人民景仰,以至于不加姓名的“总理”称呼,往往是说周恩来总理。之所以是道德功业的“完人”,以我的理解,和周恩来不偏不倚、什么事情都能妥善处理的风格有极大关系。如果说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是“天授”,那么周恩来的道德和处事作风,是可以后天学成的。今天我们就用周恩来的成长过程,来聊一下这个问题。周恩来的觉醒非常早。1910年,13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到奉天投奔伯父周贻赓,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人生路。按他自己的说法:“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这也符合我们在《一个家族是如何崛起的》里说的,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选一个好地方。到奉天不久,周恩来便入读关东模范小学。奉天是日俄争霸的地方,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天资聪颖的周恩来,很容易出现忧国忧民的情绪。于是在魏校长提出“读书是为什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为了家父读书,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读书,唯独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是从小听到大的。听的次数多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个意思,都是讲普通中国人要对国家负起责任来。也就是说,出身绍兴师爷家庭的周恩来,在民族矛盾激烈的奉天,产生了和古代士大夫相通的精神联系。那个时代的革命家都想救国,但绝大部分人的精神源头,都来自于外国思想家,唯独周恩来承接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这一点,对他以后的选择至关重要。既然要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又该怎么读书呢?当时的学生普遍……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83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