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了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一共994人。本来作协这种边缘化的机构,没几个人会关注,但是自从网友在名单里发现了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名字,事情就不一样了。很多网友把贾浅浅的一些描写“屎尿屁”和三俗桥段的“诗歌”翻出来,开始质疑作协的入会门槛:这TM也叫诗?这件事引起大众山呼海啸般的批判狂潮,贾浅浅和作协直接被骂上热搜。那么,公众愤怒的到底是什么?要想彻底搞清楚这件事,就必须先搞清楚作协是什么。其实作协这种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高尔基身上,高尔基当年组织召开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也让作协这种模式打上了重重的苏联印记。当时参会的有一个中国作家叫萧三,回国后就把这种模式带了回来。1949年7月,中国作协的前身文协成立,那个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在那个全国识字的人都不多的时代,知识分子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特别是作家,他们掌握着报纸和书籍等舆论阵地,具备很高的统战价值。所以国家弄了个作协,政府出钱把作家们养起来,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专心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业内交流,比如隔三差五举办一些会议、培训、比赛等,帮助发现和培育一些新的文学人才。实事求是地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协是发挥了作用的,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新秀,比如写《废都》的贾平凹,写《白鹿原》的陈忠实,写《平凡的世界》的路遥等等,他们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学的入侵中,守住了中国文学的最后一片阵地。但是呢,搞文学的人本身就有一些职业带来的毛病,比如自视甚高,好高骛远等等,再加上文人容易相轻,一群作家聚在一起,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也就很正常了。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近亲繁殖。写作的门槛其实很低,不像学音乐要乐器,学绘画的要画材,写作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只要会写字,谁都能做个作家梦,可是谁能真的当作家呢?要知道,当作家也是需要资源的,你的文章光写出来没用,还要发表,还要评奖,还要出版,如果得不到作协的认可,你就只能当个“野生作家”,想出版本书都要自己掏钱。这就逼得很多人四处去拜码头,千方百计地进入作协圈子,这样以后才能得到更多发表和出版的资源,你的名气才有机会越来越大,赚更多的钱。圈子和派系一旦产生,随之而来的就是排他性和封闭性,这和结婚要门当户对,创业要看师兄弟关系,发论文要看导师名气是一样的。而在文学圈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