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阅兵?

2025年08月30日

93阅兵临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阅兵?”

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问题,反而把我问的有点懵。

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回答,但我又觉得简单回答不过瘾,于是我稍微梳理了一下。

阅兵的第一个主题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关键词是抗日战争。抗日,抗日,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是因为那是一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伤害,3,500万人伤亡,仅南京就有30万人惨遭屠杀。

这些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事情。

可是,你知道在日本那里是怎么想的吗?

日本人的词汇里面,这场战争不叫侵华战争,而叫日中战场。

侵略这个词,你知道日本官方,用了多少年才在正式场合说出口吗?

回答是:50年。

也就是一直到1995815日,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士发表谈话,才正式的使用了殖民统治侵略这两个词。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你知道日本官方正式用“反省这一词表述历史,用了多少年吗?

我来回答:39年。

也就是到1984年,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欢迎韩国总统全斗焕的宴会上才这样正式表示。请注意,还只是一个宴会。

你知道日本战后花了多长时间才正式对他们的滔天罪行使用道歉这个词吗?

回答是:47年。

也就是1993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就慰安妇问题发表谈话时表示由衷的道歉和反省之意”。

你知道在这以前日本官方对亚洲人民是怎样表述他们的侵略行径的吗?

战后不久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在吉田书简中说对不幸的过去深表遗憾

1995年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的谈话,算是对这段历史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殖民、侵略、道歉、反省这些词儿终于从日本首相口中说出来了。距离他战败投降已经整整过去了50年。

然而很遗憾,那只是一个高点,接下来日本的态度又不断的下滑。

他们玩弄的文字技巧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反省、悔恨这些词,但拒绝使用道歉、谢罪这些词。

2006年安倍晋三第1次上台,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奇葩的观点:关于侵略的定义,在学术上和国际上都没有定论。

随后日本官方在日本侵华战争的表态上花样百出。但在20158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年谈话时,还是在形式上延续了殖民、侵略、道歉这几个关键词。

但是,从2015年到现在,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知进一步严重下滑,到了今年,日本首相石破茂原本想发表一个正式的谈话,至少在形式上延续1995年村山谈话的基调。但石破茂这个谈话在内阁通不过。于是他选择退而求其次发表个人谈话。但由于又受到了很多日本民间和政客的强烈抵制,到最后连个人谈话都没发表。只好在815日当天在东京出席日本的那个所谓全国战殁者追悼会时表示了反省。侵略、殖民、道歉这些词都没看见。

很多中国网民骂石破茂,我却不想骂他。因为石破茂跟日本国内的很多政客和民间极端势力相比,对历史问题的认知还要客观一点点。

可是他作为日本首相却没有能力用行动说出他的认知,可见日本全国上下否定侵略历史的力量有多大。

那么,中国怎么办?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中国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叙事。

怎样加强?在国家层面,在重大时间节点要举行盛大的活动来强化,就是国际上通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就像美国和欧洲每隔10年都要66日举行盛大仪式纪念诺曼底登陆一样。就像英国每隔10年都要在815日举行隆重仪式纪念对日作战胜利一样。就像俄罗斯每隔10年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一样。

不过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牢记那段历史?

我在以前说过,不管你记住那段历史还是忘记那段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先烈和被屠杀的先辈们都活不过来了。即便活过来,也无法去除他们曾经所受的苦难和屈辱。我甚至还说过,即便我们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从地底下挖出来,鞭尸三天,也无法洗刷我们的先烈和先辈们所承受的苦难和屈辱。

那我们不忘记历史的意义何在?

意义在于面向未来。

具体来说,我们不能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一次像我们的先烈和先辈那样再去承受一次苦痛。

所以我们自己必须时时保持警觉,尤其是在日本拒不认错、拒不改错的前提下。

如果你有些怀疑我们这样做能有多大作用?你看看日本对中国93阅兵的反应就明白了,你看看他有多害怕?

《联合早报》报道,近一段时间日本给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打招呼,想要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不参加这场纪念活动。

这段时间,中国很多网民在讨论日本到底在怕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多想,因为这样的纪念让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难度加大,即便复活也只有灭亡这一条路。换做是你,你怕不怕?

他怕了,就说明我们对了。

但是我们的阅兵活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在于日本,还在于世界。

阅兵的第2个主题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这个意义何在?意义很多,而我今天想说一个跟中国联系最密切的意义。

当下的世界格局和世界逻辑都是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

比如,联合国的建立就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世界大战,于是有了联合国安理会,于是有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于是有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包括中国的一票否决权。

再比如,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冲绳并不是日本的领土。

再比如,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日本要把窃取的台湾等领土归还中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比如,按照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法,沉默即表示接受,而中国关于中国南海的主张,从历史上来讲,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从法理上来讲,1947年中国政府编绘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这个位置图发布之后,周边国家统统沉默,几十年之后他们才开始说三道四。

所有这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都来源于二战以后所建立的国际法。

那么我想问一句,如果推翻了二战,会怎样?很明显,都要从头再说。

每隔一段时间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就是为当今的国际秩序,为当下中国的诸多主张,强化我们的法理逻辑,堵住世界上众多胡说八道的人的嘴。这和我们经常做普法宣传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当今世界美西方仍然掌握舆论霸权的背景下,坚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二战以后的国际秩序也是由他们亲自参与建立的。他们如果不支持中国的主张,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

倘若失去了这一条,在美西方的舆论霸权之下,这些法理逻辑该怎样去说?我真的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当然我们都知道,对坏人不能只讲嘴,还要讲拳头。正好,阅兵就是展示拳头的仪式。

这自然就说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个话题,阅兵式上我们一定会展示我们先进的武器。但仅仅说到这里是不够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叫先进?

我有一把刀削铁如泥,先进不先进?如果我们在阅兵式上展示这样一把刀,能威慑敌人吗?不能。因为再怎么削铁如泥的刀,敌人都是不怕的,因为现在的战争不是这么打的。所以我们阅兵式上所展示的武器的先进性,一定会跟时代相相结合,一定会跟最新的战争实况相结合,也就是在当下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武器最能制约敌人,我们将展示什么样的武器。

打个比方。

法国的阵风战机先进不?其实它在很多方面是先进的,比如它的机动性很强,在近距离搏斗的时候,他辗转腾挪非常厉害。可是为什么在印巴空战中,他被中国的歼10战机击落了三架呢?因为中国歼10战机的雷达探测距离比他远,发射的导弹射程比他远,也就是在他看不见我打不着我的地方,我就把它干掉了。

那么请问什么叫先进?战斗机的机动性,不管你再怎么先进都不算先进了,现在讲究的是看得远打得远。

不仅空战如此,陆战也是如此。

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上打的为什么如此艰难?就是因为它没有更先进的陆战武器,只能跟对手贴身肉搏,伤亡极大,推进极慢。

而中国的陆战武器已经真正实现了”信火一体“,”远程打击“。简单的说就是发挥信息侦察和火力打击的一体化,侦察到了,立刻打击,而且打得远。在你还离我很远的时候,我已经把你基本清理干净了,剩下的贴身肉搏武器只是为了清剿残敌。

同样我们都知道,在俄乌战场上,无人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那么反无人机武器中国发展的怎么样?

所有这些问题,都极有可能在93阅兵式上看到答案。

中国这次阅兵已经进行了三次彩排。最关注彩排的人是谁?可能不是我,也不是各位朋友们,虽然我们也都很关心。

最关心它的是美国五角大楼。

中国在北京只是为阅兵搞了一个彩排,美国五角大楼会议室里的披萨又一次堆成山。这就是网友们热议的美国五角大楼披萨指数在三次彩排期间急剧上升。

一句话,中国一彩排,美国就加班。

为什么因为一场阅兵展示的武器不仅仅是告诉对手,我有多少趁手的家伙,更是告诉对手未来的仗我会怎么打?

对的,如果说我今天讲阅兵的三个意义当中,前两个是心理战,舆论战,法理战,那么第3个就是意念中的实战。

让我们的对手想象一下,在心里面比划一下,就知道搞不赢,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终极武器。

然而有了这一切就足够了吗?不够。因为先进的武器都必须要掌握在先进的人手上。

所以阅兵式上我们的巍巍军姿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它不仅有审美的意义,更是威震敌胆。

不要小看阅兵式上的威威军姿,你看看美国今年614日阅兵时那松松垮垮走大街的样子。除了让人搞笑以外,还能有什么效果?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蛟龙行动》这部电影,830日将重新上映《蛟龙行动》(特别版)。

这部电影在春节期间上映时,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

影片中女战士佟莉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我们一般默认战士就是男的,到佟莉牺牲前的那一瞬间,我通过特写发现她是一名女战士,那一刻,我的眼眶立刻湿润了。

按理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战争是大老爷们的事。但现代战争还不能完全做到让女人走开,战场上还是需要巾帼英雄,这是没办法的事。

可是子弹不长眼睛,不分男女。所以巾帼英雄上了战场,就必须像个爷们似的。

而《蛟龙行动》这部电影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逻辑,他的表现方式就是一直到佟莉牺牲前,没有刻意交代他是个女兵,她跟一个标准的强悍的男战士一模一样,这就是我军的巾帼英雄。

电影中的另一个细节表现了我军指挥员的英雄气概。

我潜艇进水口被石头堵塞,需要两人作业,可是只找得到一个人,怎么办?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平静的说:我上。他是谁,他是副艇长周培林。

那一刻我也泪目了,因为这是全艇排名第二的指挥员,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是个大官。

但这是百姓生活中通俗的说法,在我军,没有指挥官,只有指挥员。他们和战斗员一起称为指战员。

这个全艇排名第二的指挥员,在危难时刻主动请缨,并且把挂在脖子上的小物件取下来交给了艇长赵启航。那是核动力的钥匙。取下这把钥匙就意味着交权。

危难时刻我军指挥员的选择是:交权、舍命、上前线。

这是我军指挥员的光荣传统,在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里面,我们经常看到我军上级指挥员给下级指挥员下命令:我命令你,坚守指挥岗位,不要上前线。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葩的命令?因为我们军的指挥员动不动就身先士卒了。

我军指挥员的指挥命令经常是“跟我上”,与敌军所谓指挥官“给我上”的命令,形成鲜明对比。

我突然觉得,《蛟龙行动》特别版在阅兵式之前的830号再次上映,正好与阅兵式形成巧妙的呼应。阅兵式侧重展示先进的武器,《蛟龙行动》侧重展示展示先进的人。先进的人和先进的武器结合,试看天下谁能敌。

而阅兵的意义,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试看天下谁能敌?

已有0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