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钱从何而来!
2025年05月12日
61626
最近一段时间,特朗普与哈佛等美国高校的交锋愈演愈烈,白宫祭出了
冻结联邦经费
(
已针对多所大学
)
、
取消大学免税资格
(
目前仅针对哈佛
)
等招数。
5月6日,MIT前校长
L.
Rafael
Reif
在《
外交事务
》
杂志发表了题为“
即将到来的人才外流
:
特朗普对大学的战争可能会扼杀美国创新
”的文章
,直批白宫政策
。
接下来先介绍Reif的文章,
进而
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大学的钱从何而来。
1950年出生的
Reif是委内瑞拉裔美国电气工程师
,
历任MIT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主任、教务长、校长(2012至2022)。
俗话说得好,
你的对手最关心你的一举一动
,
这一点放到中美关系里再确切不过了。
Reif在文章一开始先引用了
2024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上
的
讲话
,
称
高新技术领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前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了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
简单来说,科技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竞争,还牵扯到大国之间
争夺经济、军事和外交主导地位。
接下来
他
列举了一系列实例,如:
2024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纯电动车销量超过特斯拉,且比亚迪推出了
侧向停车
、
超级快充等多项创造性技术应用。
中国商飞开始与美国企业在
航空航天制造领域
发起竞争,2025年3月,商飞发布了一项进行中的研究,计划推出一款速度1.6马赫的超音速客机,并
期望
解决上世纪“协和”客机的噪音问题。
同样在今年3月,中国
使用一颗小型廉价卫星向南非发送了量子加密图像,
被认为
是量子通信
技术
的巨大进步。
生物医药领域,
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在与美国同行竞争创造新药。
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不断投入资源,拥有最多的
新聚变项目、聚变专利和
相关学科人才
。
……
Reif认为,过去几年里美国应对科技竞赛的思路偏保护主义,试图通过限制性关税、限制资本投资以及先进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来阻碍中国的进步。
然而
DeepSeek
等产品的出世表明,仅仅通过消极手段阻碍对方进步是不现实的,
中国迟早会想办法绕过华盛顿设置的任何障碍。
如果美国想要赢得这场科技竞赛,必须将主要精力
聚焦
于自身创新。
MIT标志性的穹顶建筑。
MIT校园中的Stata Center大楼,主要由计算机系使用。
Reif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让特朗普政府不要限制联邦拨款,
他
是站在一个美国大学管理者的角度
,所以在介绍完中国如何如何后,话锋一转
:
“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定期创造突破性技术并将其商业化
,
这种成功不应被视为理所当然
。
当
中国
决定必须在某项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时,资源
从来
不是问题,短期盈利能力也不是问题
,
而
华盛顿传统上尊重市场力量,反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
特朗普政府最近采取了削减联邦大学研究资金的举措,
有
可能耗尽
美国
工业和军队新思想的重要来源
,是
破坏而不是培养美国
的
力量
。
为避免科学和技术停滞,必须大幅增加对大学研究的公共投资,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允许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
到
美国学习和工作
……
”
后面
Reif
列举了过去几十年里诞生自美国大学校园里的一系列重要发明,诸如:
互联网、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工神经网络、量子计算、核酸测序、DNA扩增、C基因组编辑、mRNA疫苗和疗法、3D打印
等等。
Reif
认为,
与来自政府的资助相比,企业资本是缺乏耐心和短视的
,对于一些基础技术包容性不够、投资兴趣不高。
根据文章提供的数据,
39%的美国风险投资流向了软件初创公司,只有2%流向了
新
能源
类
初创公司
。
实际上,由于能源、医学等领域的新技术孵化所需时间偏长,经常没有发展到商业化阶段就提前夭折,最终上市赚到大钱的都是像ChatGPT那样的公司。
Reif
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
蒋逸明
团队分拆出来一家名为
A123 Systems
的
小
公司
,在
电动汽车锂电池领域拥有超前的技术储备。
但由于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不够发达,公司无法盈利,A123于2012年宣布破产,并被一家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
(
杭州
万向集团
)
收购
,而
如今
中国在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占据
着
主导地位。
Reif
在文章结尾警告称,联邦资金对于基础类学科的发展尤其重要,
如果
美国
不努力保持其在
该领域
的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将
取而代之
。
2025年
4月28日,
哈佛大学前化学系主任、国际知名
纳米科学与化学领域学者Charles M. Lieber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并受聘讲席教授。
文章后半段,聊聊大学的钱从何而来。
很久以前,我们的大学校长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一个小故事,有一回许多中外知名高校的校长们在某个论坛上交流,他与身旁几位欧美的同行闲聊。
校长同志问他们
,
你们平时的主要工作都是什么呢,学校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上级沟通?还是学术研究?
出乎意料,欧美著名学府的校长们回答得惊人一致——绝大多数精力用来给学校筹款。
有的还诉苦道,自己就像个化缘的,找校友要钱、找政府要钱、找这个那个企业要钱……
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汇总(单位:亿元)
工信部直属高校预算汇总(单位:亿元)
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项:
一般公共预算拨款
,
事业收入
和
其他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收入
即
我们理解的财政拨款
,
通常情况下,越是综合实力强劲的大学财政拨款占比反而越低,因为大学自己创收能力强。
事业收入
主要包括两块:
一个是学费及培训收入,一个是科研收入。
前者包括各种正常
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
的学费和住宿费,也包括利润丰厚的各类
非学历教育的社会培训
,后者则是各种横向纵向课题/委托项目收入。
对于一些创收能力强的工科院校来说,事业收入往往占到全校预算收入的大头。
其他收入
包括校友和社会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等。
早些年其实
还有一大块“其他收入”来自校办企业,
但由于在几次巡视工作中暴露出大量问题,最近两年已批量化完成改制——
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企业回归市场主体,二者各司其职。
上海交通大学
2024年预算(
单位:万元
)
复旦大学
2024年预算(
单位:万元
)
。
两校的财政直接拨款差不多
(30.8亿/29.1亿)
,差距主要在事业收入上
,工科院校能够拿到更多的基金项目与企业委托合作
。
科研是非常烧钱的一件事,只有最强大的经济体才能支撑最尖端的科研人才。
为什么那么多高科技人才愿意去美国发展呢,因为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始终遥遥领先。
以美国和欧盟为例,欧盟
在
科研
投资方面一直落后于美国。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企业、政府和
高校的
研发总
支出为3810亿欧元(
4110亿美元
)
,
而同年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总额估计为9400亿美元
,
中国则为3.34万亿人民币(
约4500亿美元
)
。
如果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中国的真实科研投入大概略低于美国,明显高于欧盟。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进步必须有强大的财力做支撑,所谓“
现代化
”,
本质上
是一个物质积累
与科技发展互相促进
的过程。
赞
赞
已有
2
人赞
热点推荐
股市操盘丨收盘后发布《联合声明》,港股飙升,明天A股补涨,如何操作?
2025.05.12
5月12日股市分析:靴子落地!
2025.05.12
美国怂了,对中国的关税下调100%以上!
2025.05.12
新中国镇住新法西斯!
2025.05.12
日内瓦会谈,东大有三张牌,“懂王”慌了?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