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徽上的“真理”可以去掉了!

2025年05月25日

01


1636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清教徒立法机构通过决议,仿照英国剑桥大学建立“新市民学院”(New College)。


一开始的哈佛是一个宗教学院,课程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为核心,辅以神学与道德哲学,目标是培养“能正确解读《圣经》的牧师” 。


而哈佛这个名字也跟牧师有关。1638年,牧师约翰·哈佛(John Harvard)这位毕业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年轻牧师,在临终前将半数遗产(720英镑)和400余册藏书赠予学院,成为建校初期的关键支持 。为纪念其贡献,1639年学院正式更名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约翰·哈佛的捐赠不仅提供了物质基础,更象征了知识传承的使命感


他期望学院能成为“真理的堡垒”,以教育抵御蒙昧 。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Veritas”(真理)自建校沿用至今。


图片


02

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撤销哈佛大学的“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禁止其在2025-2026学年招收国际新生,并要求现有约6800名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27%)在限期内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居留身份。


这个消息一出,可谓举世皆惊。不过其实这次行动也并不意外,因为这并不是哈佛大学跟特朗普的第一轮斗争了。


一个多月前,也就是4月14日,哈佛大学拒绝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对其管理结构、招聘及招生政策进行大幅改革的要求。


而特朗普也不示弱,当天晚些时候就宣布,将冻结对该校总额为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7亿元)的多年期拨款。


而不管是之前的断供,还是这一次的驱逐留学生,都和仍然在持续的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大清洗”,分不开关系。


这次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已经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的死伤。而在美国诸多高校中,有许许多多同情难民的学生。对此,特朗普政府极其不满。


美国国土安全部称,美国政府称哈佛“纵容校园暴力与反犹行为”“宣扬对哈马斯的同情”,并拒绝提交国际学生参与抗议活动的记录。


国土安全部长诺姆强调“招收国际学生是特权而非权利”,要求哈佛72小时内提交五年内国际学生的纪律档案及抗议活动音视频资料以换取资质恢复。


03

一直到现在,哈佛大学和美国政府还处在僵持状态。哈佛大学表示,已就特朗普政府国际学生禁令对美国提起诉讼。


诉讼可能需要时间,不过据传闻,说已经有很多留学生的签证被直接吊销了。


而不管这个事情,会如何继续发酵。某种程度上,这次“哈佛禁令”都跟过去的国会山事件,特朗普被禁言事件,像全球关税宣战事件,等等更多光怪陆离的事件一样。


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越来越“政治极化”的美国。那种在过去近百年间,对全世界都有感召跟号召力的美国,似乎越来越远了。


如果哈佛大学在此次对抗中妥协,将意味着这所屹立389年的学术丰碑亲手摘下校徽上的"Veritas"。


因为,当真理向权力下跪,自由的火种将在政治铁幕中窒息而亡。


哈佛四百年史本质上是不断打破思想枷锁的历程。校徽上镌刻的"Veritas"从来不是静态的教条,而是动态的抗争:

它曾冲破加尔文主义的桎梏,允许达尔文在讲堂讲授进化论;

它曾无视麦卡锡主义的威胁,庇护奥本海默继续核物理研究;

它更在二战期间敞开大门,接纳爱因斯坦等犹太学者逃离纳粹魔爪。


每次危机中的坚守,都在为真理增添新的维度——这种精神遗产远比53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珍贵。


所以,如果这次哈佛妥协,那么或许将彻底颠覆哈佛存在的根基。

当校方为保住联邦拨款而交出学生隐私档案,

当教授为迎合政治审查而修改课程大纲,

当招生官在政府压力下建立"思想纯度测试",


这个时候,真理便沦为权力博弈的筹码。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妥协将摧毁高等教育作为"社会良知"的终极价值。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哈佛的选择早已超越一所学校的存亡。


当1639年约翰·哈佛捐出藏书时,他期待的是"真理的火种永不熄灭";而2025年的这场较量,将验证是否配得上这份期待。


如果连哈佛都选择屈膝,"Veritas"就从校徽上拿下来吧,换成“Potestas”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已有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