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写过很多“网上最权威”标识的文章,一看到这个标识有些人肯定会觉得“这也太不谦虚了”,但看完文章以后才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我之所以要起这样的标题,是因为发现网上从来没有人用真正科学的正确信息和方式来讨论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国运极端重要。美国军工最大的教训,就是整个军工产业链都快被掏空了,其学术界、智库(甚至美国军方内部的智库)、国会老爷们、政府决策机构居然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中国并非就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果中国不从美军发展过程中吸取惨痛的教训,未来我们自己也走到美军今天的这种悲惨地步并不是绝对没有可能。
我已经写过很多关于美国军力的文章,的确有多个朋友问过我:汪老师,你怎么这么自信,中国军方很多体制内的人都没你这么自信。也的确有很多体制内的军方人士直接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比一般的问题要难,因为涉及更多保密的要求,我不能说太多。本文我不涉及具体的武器装备指标,也不涉及未公开的机密信息。而是主要从产业链的一般规律,以及我在中国军工产业链中曾经承担过的角色来给出解答。
1.产业链
军工产业链也是符合一般产业链发展规律的。他们并非都是专业军工企业构成,也包括大量民品产业链,甚至民品产业链组成比例可能会远大于专业军工体系。问题是,很多民品企业向军工企业提供产品,无论仅仅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出于军工保密的目的,总之,他们很有可能把该民品企业的信息全部抹除掉,标识成该军工企业研发生产的产品。其实普通民品产业链也有这么干的,这就是OEM。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从民企外购产品的军工企业,你可以说它在这一部分产品上就是一个“包工头”的角色。问题只是,这么一来,如果不是能深入介入产业链的人,可能就不知道在这些军工企业上游还存在哪些民品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体制内的人,如管理者或研究者等,可能也不知道相关信息原因所在。
你也不能因为可以称他们是“包工头”,就因此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事实上,这是现代工业社会普遍的情况。所有的企业、包括军工企业,其核心能力都只是整个产业链上很短很窄的一个环节。他们能做好这很短很窄的一个环节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即便是做垂直整合的企业,也仅仅是比一般的企业产业链扩展得稍宽一些而已,还是要有很多上游生产材料必须是从其他企业外购的,也得做“包工头”。就算自主研发能力已经非常强的华为,也有大量产品是需要从别人那里购买的。华为能做电阻电容吗?能做PCB板吗?他没做,不是能力上一定做不到,而是从经济性上说他做起来很不划算。
如果一个企业什么生产都不生产,只做营销和市场渠道,那就更是包工头了。但他们还是在渠道管理、市场需求、客户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上有自己专业强项的。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话来回答为什么我会比很多体制内的军方人士更自信,因为我就是曾为军工企业“包工头”们提供过产品技术,也知道很多民企朋友为军工企业的包工头提供产品技术的人。但很多体制内的人不一定清楚我们的存在,因为我们的信息在他们能看到之前全都被抹除得一干二净。他们只看到军工企业,可能感觉他们研发能力很有限,根本干不了太多活,所以信心很不足。但他们不知道很多核心技术和产品根本就不需要这些军工企业来做,他们只要做好包工头,把成熟的产品技术拿回去稍做定制改造直接用就可以了。中国军工今天的能力并不只是这些军工企业的能力体现,而是整个中国产业链的体现。甚至于绝大多数技术是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上,而不是军工企业内部。所以,整个中国军工的真正能力是什么,我比军方内部的智库和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更清楚,因为我就是曾经提供这些能力的人,我是对自己,对中国民品研发生产企业很自信。我曾负责谈判如何把我们民品的电路板子定制出所需要的软件接口,把哪些地方的标识彻底改掉,电路做什么样的调整......连我们公司自己的研发人员都不知道这些板子卖给谁,卖去干嘛用的,我当然略知一二,但知道再多也不能具本说。然后作为我们客户的军工企业拿回去做一个操作界面,再然后,这就完全地、纯粹地是他们自己研发生产的产品了。他们的产品可能又是集成在更大的产品形态中,他们也是产业链上很短的一环。

军品产业链
如果你只是一个研究或管理人员,就算是军方体系内的权威人员,也不可能把所有产业链上的信息都搞明白的。因为你不仅没有这个权限,更重要的是相应的军工企业就算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也不愿让你都搞明白。为什么?军工企业也是企业,他们也要通过应标去争项目的。如果让那些评标甚至写标书的体制内权威专家们把这些产业链都搞清楚了,下次写标书时把相应部分拆开,直接让我们来做,那他们吃啥?
即使你是体制内权威的专家,你知道我们的存在吗?你要是知道,你早就来找我们了。你不知道我们的存在,或者能猜到但就是确定不了具体是谁,那就表明你不是真正了解整个中国军工体系能力(远远不止是军工企业的能力)。你有什么信心不足的?只要包工头做得好,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产业链,全都可以是中国军工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现在歼-10在印巴空战中一战成名,大家都知道歼-10很牛了。歼-10是成飞研发生产的,但成飞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核心能力?
歼-10的航空发动机是成飞研发生产的吗?不是吧!
空战中击落法国阵风、苏30MKI、米格29的是PL-15,它是成飞研发生产的吗?不是吧!
歼-10能比阵风等看得更远,主要靠机头KLJ-7A相控阵雷达。这是成飞研发生产的码?不是吧!
......
但这些能影响成飞生产出的歼-10把阵风干掉吗?不影响吧?!
所有外人看到的最核心技术的部分好像都不是成飞研发生产的嘛,那他不是什么核心能力也没有?就造了一个机壳子?这就是很多没有信心的人、甚至是体制内的人看到的信息。
我们仅以KLJ-7A雷达为例,简单看下它已经公开的产业链部分,就知道现代工业的产业链有多庞大了。KLJ - 7A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发生产单位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其核心供应商是国睿科技。国睿科技就是中电科十四所旗下的企业。中电科五十五所为雷达的T/R组件主要供应商,具体是中电科五十五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国博电子。国博电子研发生产的T/R组件也是一个集成,其氮化镓器件也是交第三方生产的,只是公开资料中并未说明是哪家公司代工。中国具备高功率氮化镓器件生产能力的公司有多个:三安光电、英诺赛科、士兰微、华润微(或其他隐藏未公开的企业)等民企,理论或技术上都可以具备代工的可能。这才是最核心的能力部分,他们不是军工企业。
以上这还只是从最核心的雷达器件线索进行的产业链追溯。而要制造一部完整的雷达,里面组成的器件和部件还多着呢!所以,打下阵风的只是成飞的歼-10吗?当然不是,背后是一大批中国军工产业链上的企业(包括大量民企)提供的能力。
但是,即使成飞在里面只是产业链上很短的环节,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需要把成千上万的产业链上游各个企业的产品集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满足设计要求的整机产品。尤其是他们开发了一些很关键的,不能交给别人的技术,例如电传飞控软件。杨伟最初就是因为成功开发了歼-10的飞控软件,后来成为歼10和歼20总师的。
再举一例。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生产了中国大型的航母和导弹驱逐舰。他们有什么核心能力?船的总体是武汉701所设计的。发动机、雷达、通信、各型导弹、新型大垂发、346B型相控阵雷达、火炮、近防系统......但凡你能说得上比较牛叉的装备,基本上都不是这些船厂生产的?那他们生产了啥?主要就是焊接了船壳船体,甚至有些船体的分段都是外包给其他厂家,他们主要把分段焊接起来。船厂最多的工人就是焊工,这就是他们最核心的能力。但他们还需要把船上使用的所有装备按图纸整合在一起的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以为美国的英格尔斯造船厂能比大连造船厂能力强多少吗?他也主要就是焊个船壳,船用发动机、导弹、通导、雷达......他同样是都做不了,大部分核心技术他也是只能做包工头,然后做集成。
为什么最近十多年中国军工好象突然间大爆发?这不仅仅是中国军工在其核心能力上不间断沉淀,几十年的积累,也是中国整个制造业产业链迅速完善成熟的结果。
2. 全产业链
现在,媒体上几乎是个大V都能像唱山歌一样说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但你能清楚地理解到中国的“全产业链”是怎么来的,以及形成这个之后有多恐怖的能力吗?
也经常听人们谈美国产业空心化,铁锈带......但这些对他们来说纯粹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已,并不清楚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是到铁锈带直接考察过很多锈死的企业,和他们的老板了解过他们的企业是怎么一步步锈到死的过程的。
中国在很多制造业的核心能力上真是靠自己不断积累摸索出来,但可能出乎人们意外的是,有大量产业链上的技术工艺,真的是欧美日等企业手把手教会给中国企业的。比如,就是在最近的疫情期间,因为西方大量企业突然停工,供应链断了,只有中国在生产。所以,欧美日采购商们,就偷偷将很多过去我们做不了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手把手地教给中国企业生产,以保证货源不会中断。
我在一个最近的项目中用到的热融胶,原来不仅中国不能生产,甚至相关产业界几乎都不知道西方企业还藏着这么个高科技的东西。但是疫情期间西方停工断货,西方下游环节的企业就手把手地把配方和生产工艺教给中国企业,一夜之间在中国普及。
原来中国军工的单兵夜视装备是欠缺的,但疫情期间需要大量的额温枪、红外测温设备,由此很多相关的红外器件生产工艺迅速在中国发展成熟,国外供货商在这个过程中也是积极提供帮助的。这个基础建立起来了,中国单兵夜视器材一夜之间就成熟列装了。
关键是中国企业也好学,并且学会后给西方客户生产的价格也真的是太感人了。人家也真愿意教。但是,没人会从头开始教起的,中国企业能获得这样的资源,也是自己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只要教一点关键性的地方,就能提升一大步。这就像黑洞,吸引的外面物质越多,自身质量就越大,就越是具备吸引力。
很多美国的企业空心化过程的规律是这样的:
因为产品成本上竞争不过中国的企业,最终不得不选择将生产转到中国来。转的方式是两个,一个是自己在中国投资设厂,另一个是索性外包给一家中国企业做。自己投资设厂所需要的资源太多了,比较大的企业还好办,中小企业就很难了。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直接外包给中国企业生产。
那在美国的厂怎么办?一部分可用的设备打包运到中国合作的厂家。生产线的工人接近全部裁掉。少数技术骨干到中国手把手培训中国合作的厂家学会生产相应的产品。假设原来在美国的厂1000人,生产线工人700人,这么一搞可能就剩下300人左右的研发、市场、管理、售后。
再然后发现中国的厂家研发能力也越来越强,研发也搞不过中国企业,人员成本比原来生产线工人还高,第二步就是把研发部门也裁了,剩下少数骨干到中国手把手地提供产品设计、生产标准、质量标准、管理规范培训,一定要让中国企业能达到像美国工厂一样的生产能力,像美国企业一样规范地研发。这么一裁,就只剩下三五十人了。
最后,美国工厂就是老板、负责售后的员工,公司最老的、老板出于感情实在不愿裁掉的员工。我有一个同学,在美国工作的公司都关门了,但作为售后一直被客户养着。
如果这是一家军工企业,美国政府的老爷们绝大多数根本发现不了这个变化过程。在这个军工企业1000人时,产品是正常供货的。
裁成300人时,还是与过去一样正常供货。
最后裁成3、50人时,还是与过去一样正常供货,甚至供的货更多。如果仅看产品,他们整个生产过程,包括每一个中间环节的质检都是美国厂里生产、由美国工人检验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国会那帮老爷们,甚至美国军方的那些研究机构、智库、相关学者......可能连一点感觉都没有,下面居然发生了这样天大的变化。
我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在这个产业链信息不畅的问题上,别以为中国的情况比美国好多少,只是由此引发的恶果还没有出现而已。
3.产品迭代——为什么军工技术进步很可能不如民企?
任何产品技术发展规律都是一样的,很难一步到位开发出理想的产品,并且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进步,任何产品技术都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这种进步并不仅仅是吸收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而且是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产品成熟度的问题,不断碰撞出新的思路,并且不断在产品应用中获得成熟和进步。
民品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持续且非常广泛地迭代,实现以上与底层技术的同步发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持续微创新。但是,军品就存在一个实际应用的巨大问题。武器装备最终是要用于战争实践的,但即使是特别好战的美国,也不是说就可以普遍地持续进行各种战争实践。这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有可能武器装备设计中存在的致命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发现不了。
美国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整个军工发展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和转向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愚蠢至极,但在整整30多年时间里一直发现不了。这30多年间美国其实一直不间断地在进行战争实践,但他的交战对手都是伊拉克军队、阿富汗游击队等军事能力很弱的对手,没有遇到过真正同级别的武装力量。美国在过去30年的武器装备发展理念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的海军在海上根本没有对手,美国的空军在天上根本没有对手。所以美国的海军和空军全力针对的作战对手就是陆地上的敌人,只需要发展对陆攻击能力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海军装备的目的不是争夺制海权,空军装备的目的不是争夺制空权,都是只考虑如何更爽地欺负陆地上的敌人,今天看来奇葩至极吧,但过去30多年美国军事的基本发展战略的确就是这样的。这个战略直到中国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尤其2017年6月28日第一艘055南昌舰下水后,才发现完全搞错方向了,但为时已晚。
中国在2000之前,军工单位是有独立研发各种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但随着巨大金中华在通信领域的全面崛起,进入21世纪军工单位就很快完全放弃几乎所有军用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研发,直接采用民品技术改装了。单兵式的战场通信系统,基本上就是直接在民品的4G或5G通信设备基础上,按军品要求换一些器件,定制一些特定战场通信功能,信道按军品保密要求加上标准的军用密码,然后装上迷彩的壳子就成了。
一个特别能反映民品研发能力的案例,是我多次介绍过的碳纤维产品技术。中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集中体制内的精锐资源进行攻关,攻了40年都没攻破T300的碳纤维技术,但最后被一个初中毕业的村支书陈光威领导的乡镇企业光威拓展给攻破了。他们是从碳纤维钓鱼杆做起,一步步做碳纤维布的预浸料生产线,再然后攻克TT300碳纤维拉丝工艺。光威复材于2017年上市,现在中国军工和航天领域绝大部分产品采用的都是光威复材的碳纤维产品。陈老爷子2017年在公司上市前半年因长期积劳成疾离世。这些中国军工发展过程中非常伟大的英雄们,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随着中国整体产业链的迅速完善,中国军工企业事实上是在逐渐收缩于自己不可替代的专业领域。如果民企可以做的产品技术,可以在民用市场上持续快速迭代的,基本上都交给民企去做了。
那美国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由于其产业的空心化,他们迭代着、迭代着,相当部分的产业链就迭代到中国企业里去了。一旦形成这种转移,在美国的技术迭代就逐步停止,技术迭代过程就逐步只发生在中国企业里。要不了多长时间,中国工艺技术就会在原来基础上提升巨大的空间,美国很快就失去这些技术领域的工艺技术优势。
2019年华为第一次受美国制裁时,海思突然间进入人们的视线。当时的说法是海思是华为的一个备胎,在没有市场应用的情况下一直就这么纯粹靠投入备着,美国一制裁,马上就突显出海思的备胎价值了。这属于一个神话,根本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技术产品的持续迭代,不可能突然间一大批产品就获得成熟应用的。
华为海思的CPU芯片最初是通过人们一般不太关注的机顶盒市场持续迭代发展成熟起来的。我在数码视讯工作时,与华为海思机顶盒芯片有大量的合作,并为此多次受邀去华为公司参观洽谈过。我是亲眼看着华为海思芯片从最初不太成熟,然后一步步赶上并超过当时机顶盒芯片领域的一线品牌的ST,最后可以与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博通公司芯片一较高下,然后才转身进入手机市场的。离开技术迭代,不可能一步登天的。
4. 关税战暴雷
现在的美国军工体系,表面看与中国军工体系差不多,其实这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各有各的军工生产体系。但两国相同的是:整个军工产业链上游,可能都是在共享中国产业链!就问你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不久前美国F35曾被发现有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而被叫停工,后来这事不了了之,又开始生产了。因为如果绝对消除F35产业链上游所有的中国企业产品,那F35就只能停产了。除了生产个外壳可能别的什么都生产不了。美国政府的人知道吗?他们真的不完全清楚或完全不清楚,就如同中国军方体制内的人都不完全清楚中国军工上游产品从哪里来的一样。
但是,特朗普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真的让中美两国都清楚理解了什么叫中国的“全产业链”和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到什么程度了。当他向中国开出145%的关税时,普通人都认为的是这会让美国老百姓圣诞树、衣服和芭比娃娃价格暴涨,殊不知他这么一搞,整个美国军工体系都没法玩了。你以为特朗普会真在乎美国学生的铅笔和写字本价格上涨吗?他很亲切地对美国的孩子和老师们说:你们少用一些就是了嘛。特朗普真正承受不起的,是美国整个军工体系都玩不下去。与中国能听到的成飞、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一样,他们主要的能力也是造个壳子,并且做大量产业链上游产品的包工头。美国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产业链有95%都已经跑到中国来了。所有人都以为美国在用芯片卡中国的脖子,只有当特朗普搞出145%的关税时,很多人才猛然发现美国不仅是脖子被中国的中重稀土、战略金属卡着,他的头、胸、腰、大腿、小腿、脚脖子、10个脚指头、胳膊、手腕、10个手指头全被中国产业链卡得死死的。如果没有中国产业链支持,美国连生产最简单的子弹都困难。
美国人很早就感觉到不对劲,很早就想把产业转回去。方向是不错的,但你知道他们最初是为什么从美国转到中国来的吗?如果你不知道,又怎么能想得明白怎么才能把它们转回去?
中国为美国企业做了很多OEM,我自己就亲自参与过很多为西方企业做OEM的谈判和操作,这就是很重要的产业链转移过程。我们把自己产品所有能发现在中国研发生产的痕迹,全都抹除得一干二净。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把当地市场的市场需求、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原原本本地、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如果能力强一些的,他们的企业还会自己设计一个外壳,操作界面也是他们自己开发,然后就俨然是他们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产品。
知道中国企业现在OEM的能力强到什么程度吗?如果你把公司LOGO的标牌扔到激光LOGO刻印机上,根本都不用摆放整齐,激光刻印机会自动地识别LOGO标牌的不同摆放角度,并正确打印不同企业的LOGO。OEM的与生产自己品牌的成本已经几乎没差别了。
试问一下:美国企业愿意为中国企业OEM并且生产打中国品牌的产品吗?如果不愿意、或者根本就没有经济空间,你又凭什么让中国的产业转回到美国去?
你能让中国企业手把手教美国企业整套生产工艺吗?
你能让在美国生产成本只是在中国生产成本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吗?
......
如果做不到,凭什么让产业回流到美国?
美国的军工,就差把航母的分段也外包给中国企业生产了,国会那帮老爷们居然还幻想着去帮台湾对抗解放军?他们只看到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0倍,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这230倍只是焊船壳的能力差230倍,真正的问题是美国军工产品从产业链角度说可能90%以上都是在中国生产或被中国生产控制的,美国本土的产业链能力接近被掏空了。这就是2018年开始贸易战之后美国不断讨论供应链安全问题原因所在。太晚了,你丫美国制造业都空心化到今天这种程度了才来谈供应链安全有个鬼用。一些中国学者在谈中美可能脱钩时还怕得要死。美国的确有本事把自己怕得要死的事情,搞得让对方害怕。特朗普专门对中国搞出145%关税,就是对中美全面脱钩的测试,结果如何?中国最多就是少赚点钱的问题,而对美国却是生死存亡——所有美国产业的血管都可能会被扯断。
美国产业空心化问题并不是始于中国产业崛起,而是二战后就开始了。面对中国,美国最初做法是想与过去一样,通过把产业链转走,转到听美国话的落后国家去来解决问题。但凡美国有本事能把产业链从中国转走,他就不会打转回美国的主意了。他打这个主意本身就证明想把中国产业链转到别的国家去不那么成功。想让中国产业链转到别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都难,你怎么会认为转到美国去会更容易?
5. 腐败还是能力丧失?

近期传出过很多美国军品生产过程价格畸形的问题。美国国会议员沃尔兹在国会质疑一小袋军品生产用的零件居然要9万美元的事件。这是一种常见的机械零件衬套,通常用于减震、旋转支撑和隔热等。普通美国人采购这种零件只要100美元,与军方采购价居然是近千倍的差距。军品会贵一些,这是合理的,但价格差到上千倍也太离谱了。这个问题只是表面上看的腐败吗?腐败是肯定的,但并不见得全是单纯腐败的问题。如果最初评标的人或负责管理的人稍微懂行一点的话,不可能发现不了这种太过离谱的问题。它表明的是:随着美国产业链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美国从政府到军方管理层,懂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价格的差异大小是与信息鸿沟的宽度成正比的。不对称的信息差越大,价格差就越大。这种离谱的价格情况中国也不是没有,但一般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大的地方产生。比如普通的单位采购数据设备,这些单位的人和上级机关一般都不懂这些数据设备是啥,对市场体格是多少根本没概念,这样就可能被一些腐败分子搞出特别离谱的高价。
很多基本的规律都是一样的,我们今天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从美国身上吸取中国未来发展的教训。
1.坚决阻止中国的“金融繁荣”和产业空心化。不能到事情都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2.中国军工今天的成就,还是在民品军用存在巨大障碍情况下获得的。如果有效地消除其中的障碍,中国军工更是会达到民品一样的技术进步程度和进步速度。
3.因为军品的发展难以有普遍和持续的战争实践检验迭代,系统的武器理论发展就特别重要。美军过去30年战略方向的重大错误和教训,是已经极端地违反武器发展最一般规律。我所撰写的《超越战争论》(在军方讲课时都采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数学原理”)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完全公理化基础上数学化军事理论。其中所有军事原理尤其武器理论超越了任何具体的武器装备技术,建立了一般化的武器发展理论基础。可以为在缺乏战争实践迭代情况下的武器发展提供重要的另一个检验参考,至少可保证别出现战略方向的重大且极为低级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