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急了,美国怂了,伊朗笑了?

2025年07月13日

7月11日,以色列《时报》和国家广播公司同步爆料:特拉维夫正敦促华盛顿重启空袭胡塞武装,理由是“这已不再只是以色列的问题”。

以色列想打胡塞,美国想吗?红海航线的背后,真正坐不住的,到底是谁? 

 停火协议两月即破,胡塞武装为何突然“复工”?

 本周,胡塞武装连袭两艘商船,一艘沉没红海,一艘严重受损。袭击对象为“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船只,胡塞领导人亲口承认,只要以色列不撤出加沙,“红海禁航”将持续。

图片

这场突袭,标志着今年5月由美国主导达成的“临时停火协议”彻底失效。该协议原旨在中止冲突、恢复航运;美方承诺停止空袭,胡塞承诺暂停封锁红海。美国防部官员曾宣称“这是迈向稳定的积极一步”,如今这一判断已被打脸。

究其原因,胡塞武装并非“反悔”,而是再次明确其本质诉求:在红海的行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加沙。自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已多次为声援巴勒斯坦,对以色列及其盟友相关船只发动袭击。

但为何偏偏在此时动手?

伊朗布局,胡塞成“代言人”

胡塞武装虽是也门民族力量,实际上是伊朗“地区代理人网络”的一部分。近年来,德黑兰不断通过胡塞、真主党和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实施“远距离威慑”。《中东观察》7月10日指出,自4月起,伊朗加强了红海、黎巴嫩、伊拉克的代理人联动,形成“区域三角震荡”。

图片

胡塞此番出手,既回应加沙局势,也配合了伊朗战略。在当前伊核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对伊制裁加码的背景下,德黑兰需要“侧面增压”,借胡塞之手制造国际压力。换言之,胡塞袭船,是伊朗间接与美国的又一回合交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胡塞袭击选择的是希腊和巴拿马籍商船,间接与以色列有关,但并非军用目标。这种“模糊攻击”更具威胁意味,制造恐慌、提高风险溢价,却避免直接与美军开战。

以色列“拉盟友”:真为红海,还是另有图谋?

对胡塞复工的第一强烈反应,不是来自美方,而是以色列。

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称,军方已向美方传递“紧急情资”,并要求“美以联合”展开打击行动。具体建议包括:重启空袭、封锁红海水道、甚至组织“区域多国打击小组”。

但从时间线和表述来看,以色列真正关心的可能不是红海,而是加沙。

当前,加沙战事陷入拉锯。联合国、欧盟等多方敦促以色列“停止对平民过度使用武力”。美媒《政客》披露,白宫内部对内塔尼亚胡“无休止的进攻计划”深感不满,多次要求其控制军事规模。

在此背景下,红海冲突恰好“分散火力”:一旦世界和美国重新聚焦红海,便难以同时在加沙施压。同时,以色列也可借胡塞之“威胁”重新定义安全议题,将“打击恐怖主义”重新放上台面,掩盖在加沙的“种族灭绝”暴行。

图片

以色列国家安全顾问公开表示,“红海袭击并非地区问题,而是国际安全问题”。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美欧不能再袖手旁观。

美国进退维谷:动手难、坐视不管更难。

面对以方催促,美方并未迅速回应。五角大楼内部多有分歧。

一方面,胡塞袭击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据《彭博社》估算,红海事件致使Suezmax型油轮运费在两日内上涨27%;欧亚航运公司正考虑绕道非洲,每船增加18-21天航程,成本翻倍。

美国能源部警告:若红海持续封锁两周,全球油价将突破每桶100美元,或重演2022年“能源动荡”。在通胀预期刚刚稳定的当口,这对美国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但另一方面,美国重启空袭胡塞,意味着破坏刚建立的沟通机制。今年5月的停火协议达成后,美国通过阿曼建立秘密通道,期望以“低强度接触”维系地区平衡。如贸然动手,将再度失去斡旋主导权。

更关键的是,美军已陷“多线作战”:

驻伊拉克美军频遭火箭弹袭击,至今已有15起未公开袭击事件。

加沙的以色列后勤保障需美军全力维系,尤其弹药和无人机系统。

叙利亚战区频现IS残余复活迹象,美军不得不分兵增援。

再开红海战线,无疑“烧干弹药”。一名五角大楼分析师在《外交事务》撰文直言:“中东需要冷却,而非再点燃。”

所谓“多国联盟”:只剩口号?

以色列提出的“多国打击联盟”,现实操作性几何?

首先看美国盟友:英国首相斯塔默表态“将优先维护全球航运自由”,但未承诺军事介入。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刚宣布“为加沙和平推动欧盟独立外交”,几无可能再为以色列火中取栗。德国则因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已削减其驻中东部队。

图片

阿拉伯世界更复杂。沙特与胡塞刚刚实现停火,尚未完成全面谈判,若参与空袭,等同宣布谈判破裂。阿联酋专注经济转型,不愿再卷入动荡。

至于“志愿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虽对红海局势表示关切,但并未拥有足够蓝水海军,无法实质介入。

结论显而易见:所谓“多国联盟”,除美以外,只能靠纸面支持。

胡塞的下一步,会停吗?

当前局势远未见降温迹象。

胡塞高层7月10日晚再次发表声明:“任何接入以色列港口的船只,无论国旗为何,皆视为敌对。”

图片

据Lloyd's List分析,截至2025年7月,全球有近26%的货轮在过去一年曾靠泊以色列港口,其中不乏新加坡、希腊、挪威等国船只。这意味着,红海封锁将波及亚非欧三大航线,影响规模远超年初。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已开始加强导弹系统布防,并在荷台达周边部署新型远程无人机。这些举动表明,其“海上游击战”或将进入升级阶段。

那归根结底,这场危机谁真想打,谁想躲?

以色列:不仅作为其能源供应的重要通路红海航线被掐住,贸易“生命线”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红海航线也是全球供应链枢纽,或能借“国际影响”让对其的批评转向、转移矛盾。

但以色列可能忽略了一个重点,胡塞巧妙地将“巴勒斯坦问题”与“全球航运安全”绑定,并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以色列不在加沙停手,全球市场都受影响。

伊朗:借胡塞牵制美军、施压谈判,为自身赢得更大操作空间。

胡塞:彰显“巴勒斯坦守护者”角色,展现出弱势一方面对霸权并非毫无还手之力,极大放大了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同时,扩大了在也门内部影响力,并在与沙特的和谈中提高筹码。

美国:左右为难,打是风险,不打是“放任”。眼下只能寄望“红海局势受控”,但问题是局势可控么?

红海的下一颗炸弹,会在哪个油轮上炸响?

2023年底,红海已被外媒称为“最可能引爆全球新战区的海域”。半年多过去,这一判断正变得愈发贴近现实。

胡塞敢袭船,以色列想破局,美国敢动手吗?红海不再是一片国际水道,而是一面折射中东博弈的镜子。

已有5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