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什么是“瘾”?
关于东方的理解,和西方的理解是不太一样。
在中文中,“瘾”这个字的部首“疒”(病字旁):象征疾病或病态状态,暗示“瘾”的非健康属性。
声旁“隐”:既表音(yǐn),亦表意。一方面是说明其隐蔽性(成瘾行为常需隐藏)。另外一方面,字形内含“急”,体现瘾发时的焦躁难耐。
而在英文中,上瘾“Addiction”这个单词是这样演化的。最早, 它的拉丁词根
Addīcere:由 “ad-”(朝向) + “dīcere”(宣称) 构成,原意为法律宣判,指债务人被强制归属债权人。
古罗马法律词 addictus = “被法律宣判为奴隶的人” ,16世纪(莎士比亚时代)开始比喻“被某种东西主宰”,比如:“He is addicted to the stage.”
在东方,“瘾”更多的被描述为一种状态,在西方,“瘾”更多的被描述成一种关系。
而把二者结合,或许就能够说清楚“瘾”的真正含义:
瘾 = 大脑被“劫持”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隐秘的”“急迫的”“不健康的”状态。
02
今天还在外出差,今天读的这本叫做:
《空洞的心》,副标题是,成瘾的真相与疗愈。
这本书也给出了一个对于“成瘾”的定义:
成瘾是当事人感觉被迫得持续的重复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否与物质相关,以及对他自身和他人的生活有怎样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成瘾包含:
● 强迫性地采取该行为,并先入为主地关注它;
● 对该行为的控制受损;
● 无视负面证据地持续或重复该行为;
● 当不能立刻获得该事物(不论是药物、活动还是其他目标)时的不满、易怒或强烈的渴求。
具体来说成瘾的特征在于:强迫性、痴迷感、受损的自控力、持续性、复发性,以及强烈的欲望
这本书有点厚,不过还是挺值得认真去看的。因为它从三个方面,刷新了一些我的认知。
成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们会为哪些事情成瘾?
成瘾如何能真正被治愈?
03
首先说成瘾的真正原因
可能和很多人认为的并不一样:
成瘾并不是是由于成瘾药物对人脑的强大作用造成的。
这种大众普遍认知的观念,遮掩了基本的成瘾过程本身(很多人觉得自己被扎一针吗啡,就终身摆脱不了毒瘾了,其实不是)
药物不过是“成瘾”这一过程的许多可能对象之一,其他的让人成瘾还有很多,诸如“赌博”,不过并不会有人认为“扑克牌”导致了人成瘾。
而且很显然,如果药物本身能够造成成瘾,那么人类做手术给谁开麻醉剂都是不安全的。
《空洞的心》的作者指出:
成瘾的本质,是人对自我疗愈的绝望尝试。那些强迫性行为不过是用外在刺激填补内心创伤的绷带。
现代神经科学证明,当人类遭遇情感忽视、童年创伤或社会性隔离,大脑会启动原始防御。多巴胺回路被劫持为临时止痛剂,物质或行为成为缓解痛苦的"代偿工具"。
有统计数据表明,童年遭受虐待者,成瘾率是普通人的数倍倍之多。
所以导致人们“成瘾”真正的病灶在于——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情绪痛苦时,被迫发展出扭曲的自我修复机制。
赌博者渴求的是掌控感,药物依赖者逃避的是记忆幽灵,游戏沉迷者躲藏的是现实中的孤立无援。当心灵存在空洞,任何可暂时止痛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宿主"。
04
我们会为哪些事情成瘾?
让人成瘾的难道只有被大众唾弃的“毒,赌”,或者再加上“喝酒,抽烟,嚼槟榔”这些么?当然不止。
几乎所有追求都会诱发动机和奖励感的上升——购物、驾驶、性、食物、电视、极限运动等,都会激活与物质成瘾相同的大脑系统。
个人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将决定我们会选择追求什么样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对于那些多巴胺受体相对短缺的人,他们的成瘾行为所追求的是那些可以释放出最多多巴胺的活动——这种神经递质令人感到狂喜而振奋。
本质上,人们是对自身大脑的化学物质上瘾。比如,当我减肥时,非常强烈渴望吃东西,我真正渴望的是它所带来的多巴胺水平的飙升。
(PET成像研究也显示,进食成瘾者的大脑多巴胺系统发挥了作用。与物质成瘾者相似,肥胖症患者拥有的多巴胺受体数量较少;一项研究显示,研究对象越肥胖,他们所拥有的多巴胺受体就越少)
吃甜食、减肥、抽烟、喝酒、谈恋爱、性行为、购物、整容、追星、刷剧、看小说、赚钱、追求名誉和权力……这些活动的社会评价褒贬不一,但都可以成为成瘾的对象。重点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
而实际上,不论一项活动多么光鲜、合情合理,只要一个人在其中逐渐失控、难以自制,并需要依赖这项活动来获取内心短暂的愉悦和安宁,甚至仅仅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忘记自己就反复进行该活动,他就已经是一位十足的瘾君子了。
05
成瘾如何能真正被治愈?
或许读完上面内容的小伙伴会说,有些“成瘾”的行为看起来也没那么糟糕,有必要“被治愈”么?比如追求“权力和名誉”。
事实上,成瘾从来无法真正替代我们的需求,它只是短暂地取代了这些需求。成瘾满足的是虚假的需求,所以无论成瘾如何频繁地回应这些需求,我们永远也无法感到满足。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内心真正的宁静和满足”,或许察觉到自己正被某种“瘾”控制,以及尝试“疗愈”它,就是必然的选择。
那要如何去疗愈呢?
首先是“承认”。
“承认”自己被某种“瘾”所控制。“如何承认”呢,大体上我们可以尝试念出下面这段话:
“我完全承认我的欲望和行为已经失控,而我无力对此进行调节。这导致我在生活中的许多重要领域功能受损,一片混乱。”
其次是“标记”
将成瘾想法或冲动按其本来面目标记出来,而不将之混淆为现实。比如特别想“吃”东西,你就可以对自己说:
“我并不需要买任何东西(叫外卖)或者吃任何东西,我只是有一个‘我有这样的需求’的强迫想法。这是一个虚假信念,而非真实、客观的需求。我可能会有一种迫切的感受,但是事实上没有发生任何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后是“归因”
通过重新归因,你可以学习直接将责任推给你的大脑——这是我的大脑传递的一个错误信息。你可以给自己说:
“你好,古老的大脑回路,我看到你仍很活跃,我知道你想操控我,不过我也一样,我也可以控制我自己”
之后是“重新聚焦”
通过重新聚焦这一步,你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虽然你可能会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吃饼干、开电视,或驾车去商场或赌场,但是这些冲动都不是永久存在的。
你可以通过找些别的事情做,来避免投入成瘾活动。一般你只需要为自己争取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摆脱之前那种“必须”的想法。
重新聚焦的目的,是教会你的大脑它并不需要服从成瘾的召唤。它可以练习“自由地拒绝”。
最后是“重新评价”
因为成瘾盘踞在原本属于爱和活力的地方,扭曲了大脑回路(包括眶额皮质在内),导致了一种错觉:你误以为只要通过成瘾就可以拥有的体验。
你需要重新评价,把不好的感受和成瘾的行为关联起来。你可以对自己说:
它使我挥霍无度,使我不饿的时候把肚子塞得浑圆,使我疏远我爱的人,使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我事后追悔莫及的事情上;它浪费了我大把的时间;它滋养了谎言、欺瞒和伪装,一开始它欺骗的对象是我自己,之后则发展为所有我亲近的人;它使我感到羞耻和孤独。它承诺欢愉,却带来苦痛。
06
这本书对我的主要启示就是这些,。
我们每个人都曾在黑夜中蜷缩。有人数着心跳等待黎明,有人则点燃一支支虚幻的火把——那些火把烧得手指焦黑却不肯松手,因为松手便是彻底坠入黑暗。
成瘾者们不是天生的懦夫,他们是与地狱谈判的勇者,只不过错把魔鬼给的镣铐当成钥匙。
成瘾的悲剧不在于沉沦,而在于用一生浇灌一株不会开花的铁树。那些被酒精浸泡的深夜、被屏幕蓝光灼伤的瞳孔、被购物车填满又清空的焦虑……都是心灵叩问的密码:
你在逃避什么必须直面的真相?
你在掩饰什么不敢抚摸的伤口?
“戒瘾不是告别麻醉剂,而是学习在不麻醉的状态下呼吸。”
最后,用作者的一段话,作为今天文章的结尾:
一旦我们睁开了求真的眼睛,就会发现教导无处不在,万物皆可为师。我们最痛苦的感受恰恰暗示了我们无限的潜能,指向了我们真实本性的藏身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