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乌克兰正式宣布收到首架西方援助的F-16战斗机。

随着美国批准向乌克兰交付首批F16战斗机,西方舆论再度沸腾。
CNN称之为战场的游戏改变者,《经济学人》称之为泽连斯基最后的希望,北约高层宣称F16将重塑乌克兰战场制空权。
作为乌克兰翘首以盼的美制神器,F-16一直被诸多西方媒体吹嘘为改变俄乌冲突战局的关键。
然而,乌克兰寥寥数架F16,半年内已经折损了3架。
2025年6月29日,乌克兰一架F16战斗机在抵御俄罗斯大规模夜间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时坠毁,这是俄乌冲突以来乌军坠毁的第三架F16。
4月底,俄罗斯军事专家阿纳托利·马特维丘克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表示,乌克兰空军还剩下大约8架F16战斗机,以及几架苏联米格29战斗机和苏27战斗机。
如今,乌克兰只能把几架F16用在生死关头,而不可能奢望改变战局。
如今,F16面对的是俄军构建的庞大立体化空域杀伤系统。
俄罗斯S400、铠甲S1构成了3万米高空以内的纵深拦截体系,防空雷达系统经过实战多轮优化,已具备抗隐身、抗干扰、防低空能力。
F16能飞得起来,却未必飞得回来。一旦起飞,就意味着暴露。一旦暴露,就会遭遇精准猎杀。

乌克兰空军面临的困难不止是俄军的防空力量,还面临有限的空间限制。
到2025年7月为止,乌克兰空军可用机场不超过12座,俄军不断发射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Kh101空射巡航导弹和口径海基导弹摧毁乌军机场与后勤节点。
F16如果想参战,就只能利用隐蔽起来的机场或野战跑道。然而,美制战机一直高度依赖完整的后勤体系、地勤团队和雷达系统支援。
这在客观上限制了F16的出动能力。
F16来到乌克兰的天空,不是为了拯救乌军,而是为了拯救西方叙事。
泽连斯基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早已从民主英雄变成了战略包袱。
2024年,乌克兰攻入库尔斯克。这场战略冒险已经彻底失败,乌军在全线收缩防守,从苏梅、哈尔科夫、顿涅茨克、第聂伯罗、扎波罗热赫尔松都遭遇俄军重锤,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处于崩溃边缘。
在绝境之际,F16的军事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信号,那就是西方没有抛弃乌克兰。
至于乌克兰能不能活下去,已经不是西方考虑的问题,因为答案已经非常确定。
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是冷战以后最大规模最先进的一次空战,最直接的结论就是体系化作战决定胜负。
事实上,现代空战需要雷达、通信、空中预警、电子干扰、地空协同、后勤补给、飞行员训练、实时指引,缺一不可。
虽然俄罗斯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并不领先,但毕竟一度是全球第二空军,该有的东西一直都有。
乌克兰得到几架F16战机,并不等于具备了体系化空战能力,只能说是一桌拼凑起来的大杂烩。
乌军战机由美国、荷兰、丹麦等国分别提供;
乌军飞行员由不同国家训练,训练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4个月;
F16的武器弹药与维护设备各自采购、互不兼容;
地勤、飞行、指挥系统与美制战机频繁脱节;
这样一种组装式空军,技战术能力甚至大大不如印度空军,根本无法堆叠出现代空战能力。
未来如果北约提供的F16战机大批被击落,欧洲的反战民意将更加强烈。这将加速泽连斯基政权的崩溃。

在这轮西方压轴军援中,乌克兰不仅没有机会扭转战场局势,反而被进一步推向战败的深渊。
那些遭遇俄罗斯导弹无人机打击而毫无防护能力的机场,是乌克兰垮塌的防空体系。
败局之中,F16成为泽连斯基政权维系国际关注度的道具。
F16没有错,错的是有人赋予它救世主的重任。
活跃了半个世纪的F16,也许能飞过战场,最终逃不过政治坟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