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31日,俄国防部宣布,“南部”集群部队完全控制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恰索夫亚尔。
美国前线情报评估中心指出:“恰索夫亚尔失陷后,乌东战线的战术防线正式进入结构性坍塌阶段。”
随着恰索夫亚尔被俄军完全控制,乌军失去了顿涅茨克西部高地的最后一个据点。
由此向西60公里,正在进行的红军城战役将成为东西主战场转换的决定性一环。
这个问题成为泽连斯基政权面临的最大焦虑。
一、红军城危如累卵!
恰索夫亚尔的失守并不意外,真正出人意料的长达16个月的拉锯。
从2024年春开始,俄军就在恰索夫亚尔运河东岸反复拉锯,夷为平地后攻入运河西岸,开始向制高点发起攻势,谁都没想到竟然耗时16个月才完成占领。
不过,只要赢得最后的胜利,过程似乎并不重要。毕竟,俄军彻底拔除了乌军在巴赫穆特以西最强的防御堡垒。
立足于恰索夫亚尔这个战略制高点,俄军炮火可直接俯瞰康斯坦丁诺夫卡、德鲁日科夫卡、克拉马托尔斯克与斯拉维扬斯克四地。
乌军战区主要补给线暴露在俄军威胁之下,运河三要塞构成的北顿涅茨防线已经开始从南向北崩溃。
正西方向60公里的红军城,已经在过去几个月内不断遭遇俄军渗透攻击。最令人抓狂的是俄军围而不打,只是在外围不断压缩红军城的战术空间。
如果红军城失守,乌军从顿涅茨克一直到第聂伯河缺乏成形的防御体系,俄军理论上具备了陈兵于第聂伯河的可能。
也许,这正是特朗普反复发出最后通牒的原因。

二、防御体系坍塌!
2024年以来,俄军利用消耗战攻占了阿夫迪夫卡、乌格列达尔、恰索夫亚尔、谢利霍沃、大诺西尔卡等战略要地。
乌军一直被迫与俄军进行一城一地的争夺,宝贵的有生力量不断被消耗,军无战心民有惧色就是乌克兰的现状。
很多观察人士嘲讽乌克兰的固守战术,仿佛只要一打运动战就能消灭俄军。军事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战争形式的改变,实际上在目前的战场环境中很难通过运动战穿插包围歼灭敌人。
乌军依靠永久堡垒和城市建筑与俄军厮杀,首先就牢牢占据了地利,是明智之举。
只不过,俄军也在不断调整战术,城市攻坚能力比起2022年攻击巴赫穆特时有了不可思议的进步。
从2023年失败的大反攻开始,乌军前线作战部队逃亡超过20万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前线厮杀太惨烈,乌军拉壮丁参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2025年以来,美国多次暂缓暂停对乌克兰的援助,北约国家口惠而实不至,乌克兰军队连弹药都保证不了。
2025年7月底,西方主流刊物不约而同发布封面主题:“乌克兰是否还值得支援?”、“战争的终点在哪?”、“不可能的胜利”。
越来越多西方民众开始质疑援助乌克兰的意义,而民意动摇,终将反馈到政府决策。
2025年7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乌军一线部队平均日耗弹量下降至去年的60%,炮管平均射击寿命提前耗尽,维修周期普遍超出50天。
如今,俄军面临空前的有利局面,占领红军城将对整个战局带来决定性的改变。
红军城危机,暴露的是乌克兰国防体系的困境。
三、不可能的胜利!
乌军真正意义上的最后防线,是第聂伯河。
泽连斯基政权如果下决心退兵,可以在第聂伯河构建新的防线。
但是这种战略选择,一是会遭到乌克兰内部极端主义武装的反对,二是会遭到反俄联盟的反对。
对于北约来说,乌克兰坚决抵抗,最大程度消耗俄罗斯军队和国力,才是这场战争的意义。
如果乌克兰放弃抵抗,在前线大撤退,俄罗斯在控制了东部地区之后不再进行攻坚战,那怎么继续消耗俄军呢?
只有持续不断的战斗,才能吸引俄军不断向前攻击。
对于西方阵营来说,为削弱俄罗斯死战不退,斯拉夫人的血,流的才有意义。
这场战争已经成为对西方文明自信的终极拷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