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两个重磅“财政政策”实施落地。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我挑其中几个重点说说。
通知中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真实)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
贷款经办机构名单中,除了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还有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微众银行和蚂蚁金服。
02
也是在今天,说了有一段时间的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也印发了。
发文的部门包括,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体育总局
通知的主要内容,我也摘录一下:
符合以下条件的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
一是由经办银行向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
二是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公开发布之日(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相关贷款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
三是贷款资金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对于经办银行向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财政部门按照贷款本金对经营主体进行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整个贴息的行业覆盖非常广,类目也比较全,比如我比较熟悉的家政行业,就包括:
托育、家政领域。支持提供托育服务的经营主体新建、改扩建及日常运营,优化服务设施布局,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家庭服务、洗染服务、理发及美容服务、洗浴和保健养生服务、摄影扩印服务等居民服务相关经营主体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扩大家政服务供给,强化家政服务员技能培训,加强家政服务品牌建设。
把培训,品牌建设这些费用都纳入到了整个贴息的范围里。这样来看,这个覆盖范围就广多了。
03
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开始“真金白银”的补贴和鼓励消费?
这样的的政策又会对于下一个阶段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算了算,消费贷款现在的利率大概是在3.5左右,贴息后应该能降到2.5,相当于下降了30%。
服务行业现在贷款的利率大概是在2.8左右,贴息后应该能降到1.8左右。相当于下降了35%。
考虑到今年可能9月份10月份,随着美联储风向调整,我们还会迎来一次降息。那么大概率会有服务业企业,在2025年拿到实际利率为1.5%的贷款。
1.5%的贷款利率,是不是就很香了。
今年以来,服务业的确算的上哀鸿遍野,持续承压(特别是部分餐饮行业,DDDD)所以,这个贴息政策,很有可能就是给到服务业的一剂强心针,让大家有信心和能力,再多熬一下。
我理解这个政策,大概是因为美联储降息的博弈从一季度,一直熬到了现在。本来可能想着上半年就可以降息(fangshui)了,结果一直抻到了现在。
而去看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就知道许多服务业快熬不住了。

而这同步落地的两项贴息政策,看似针对消费端与供给端“精准滴灌”,实则瞄准了当前经济最关键的靶心——稳就业、扩岗位。
此时“真金白银”的投入,正是应对就业压力的关键一招。贴的不是“息”,是“就业”
服务业贡献了全国一半的就业岗位,但近年受困于融资难、成本高、人才流失等问题,企业扩岗能力大幅受限。
本次对餐饮住宿、养老托育等8类服务业的贴息支持,单户最高100万元、年贴息1个百分点,直接降低企业流动性压力。
政策覆盖场景如家政培训、养老机构运营、旅游设施升级等,均为劳动密集型领域,贴息实质是为企业扩岗“减负”。
再叠加个人消费贷贴息,看似刺激需求,实则同步激活供给端用工需求。
例如家居家装、文化旅游等产业涉及设计、施工、导游、服务等多环节用工,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贴息刺激需求,间接拉动产业扩容。
04
其实财政的贴息,性价比是很高的(尤其是中央出90%的钱)
两项贴息中,财政承担的1个百分点利息,却可能撬动100倍的社会资金。
算算账就知道,若单户服务业企业获100万贴息贷款,那就可多支撑10人以上团队薪资一年;
而个人30万累计贴息额度(对应消费30万元),按服务业人均产值估算,至少维系2-3个岗位。
稳住服务业主体,才能托住民生底线;激活居民消费,才能让企业有勇气“招兵买马”。
当然,或许有小伙伴会问。
借的钱,最终总是要还的不是么?
格局小了朋友!
现代经济本身就是个“击鼓传债”的游戏,无非是谁在加杠杆罢了。
前些年之所以觉得日子好过,生意好做那是地方政府在加杠杆(地方债)。天文数字的债,不也“化”的差不多了嘛……(手动狗头)。
你琢磨琢磨,你刷贴息贷买个新沙发美滋滋,家具店老板转头就用这钱给销售小妹发工资;小妹拿了工资,转身就去隔壁贴息美容院办了卡,美容院老板乐呵呵地拿着这钱……去还他上个月借的贷款!
你今天的工资条,就印在别人昨天的账单上!而你消费的每一分“债务”,都在养活产业链上某个打工人,而那位打工人的收入,说不定正支撑着另一个老板的还款计划。
完美闭环,经济永动机
至于债务?
时间是最好的魔术师!
只要经济这辆大车还在往前走,通胀偷偷抹掉点零头,工资慢慢往上爬一爬,今天看着吓死人的债,明天没准就变成“毛毛雨啦”。
错误的从来不是加杠杆
错误的从来都是在错误的时间加错误的杠杆
再说了,万一……万一真还不上了?那大概率也是银行和财政大佬们该挠头的事。
毕竟,当年放贷时,口号可是“精准滴灌,支持实体”来着!总不能真让“火种”变“炮灰”吧?
所以,该借借,该花花,债务的烦恼?交给未来的自己和……时间魔法去稀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