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守恒定理!

2025年08月13日

01

今天早上直播的时候,有一位老兄(估计50+?)大概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说我这辛辛苦苦送孩子出去读书,学成回国又给他把房子什么的都也准备好了。就想让他早点(结婚)生子?他为什么就是不想?他是不是太自私了?”


虽然这位“老父亲”的观点,在互联网当下的舆论环境下,很大概率是会被“冲”的。不过也的确代表了一大批60后,70后的真实想法。


他孩子的状态,也代表了一大批90后00后的实际。


那这“老父亲”的想法有错么?

他的孩子,为什么不想去(结婚)生子呢?


02


在直播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欲望守恒定理”,大概意思:


很多时候,欲望是守恒的,当一个人以“为你好”为名,抢占了另一个人的“欲望生态位”,那另一个人的欲望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这么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我们举一个大家都见过的例子可明白了。


就比如小孩子喂饭这件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小朋友喂饭这件事情特别难。恨不得一家三四口拿着勺子,端着碗,追着小朋友屁股后面追,才能喂进去一口饭。


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不愿意吃饭,不想吃饭,不肯吃饭。


照理说,吃饭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最最最基础的欲望。即便其他所有欲望都消失,这个欲望应该也都会在。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小朋友不愿意吃饭的情况呢?


那是因为,小朋友的欲望被剥夺了,被谁剥夺了?被孩子的父母长辈。


当这个小朋友吃饭的欲望不再是来自于其本身,而是来自于他的父母长辈。那么其自身的吃饭“欲望”就很神奇的消失了。


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小朋友不愿意吃饭的情况出现。


神奇么?


其实也不神奇。从科学上来讲,小朋友在吃饭这件事上的“多巴胺反馈”回路被扭曲了。


正常我们吃饭的时候,因为身体的需要被得到满足,以及在饥饿的时候对食物有足够的渴望。任何一次进食都会激发我们的多巴胺。


是父母在养育的时候,偏偏在他不饿的时候非让他吃,而且从来不让他感受到饥饿的状态。


人一旦没有了饥饿的状态,自然而然就不会被激发起对食物的渴望,也就没有了多巴胺分泌。吃饭也就从一件享受的事,变成一件折磨人的事。


03


吃饭是这样,人其他的欲望也是这样。


你看,小朋友吃饭这事,是不是和前文那位这老父亲操碎心、孩子却“油盐不进”的婚恋问题,神似?

这位“老兄”啊,觉得自己把路都铺好了,孩子就该按部就班“上车”了。


房子备好了,留学钱花了,就等着抱孙子孙女了,多顺理成章!


可孩子呢?偏偏“不想”!老父亲气得跳脚,觉得孩子“自私”。但仔细想想,这“自私”的帽子,扣得可能有点冤。

为啥孩子不想结婚生子?

我觉得,根子可能就出在这位老父亲(或者说他们这一代父母)太能“扛事儿”,也太有“担当”了!

他们用“为你好”的名义,几乎把孩子人生路上所有需要自己“爬坡过坎”的硬骨头:

生存压力(房子)

发展焦虑(教育投资)

乃至组建新家庭的物质基础

都给提前“铲平”了。这操作猛一看,父爱如山,感人肺腑。

但问题就出在,他把孩子“奋斗”的欲望生态位,给彻底“霸占”了!

人为什么想成家?

深层驱动里,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独立生存”“延续自我”的本能欲望。


想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渴望房子)

想证明自己能立足(所以努力奋斗)

想体验爱与责任(所以期待伴侣与后代)


这些欲望,是需要通过亲身克服困难、体验匮乏、最终获得满足来激发和强化的,就像饥饿感之于吃饭。

可当爹妈把“饿”(生存压力)的感觉都提前“喂饱”了,把“饭”(房子、稳定)都端到嘴边甚至硬塞了。


孩子关于“成家立业”这顿人生大餐的“饥饿感”和“觅食欲”,也就神奇地消失了。


奋斗的艰辛被“省”掉了,奋斗带来的多巴胺反馈(成就感、掌控感)自然也无从谈起。


结婚生子,从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期待的“自我实现”目标,变成了一个被安排好、甚至带点“还债”意味的“父母任务”。


你说,这“饭”,孩子还吃得香吗?

还有动力主动去“吃”吗?


04


神奇么?

其实也不神奇。欲望守恒罢了。

这道理,放到一些政府和“部分企业”身上,也是一样的。


很多政策,初衷绝对是好的,希望这部分企业,能蓬勃发展。


比如,为了“保护”某个行业,设置重重壁垒;为了“扶持”企业,提供过度补贴;为了“稳定”市场,干预价格……


这像不像另一种形式的“喂饭”?

结果呢?


被保护的企业可能失去竞争力,变成温室花朵;拿了补贴的可能不思进取,专攻“政策套利”;市场信号被扭曲,真正有创新力的反而得不到资源。


政府越是想“帮”它们好,越是用“关怀”替代了它们本应经历的“市场饥饿感”和“竞争求生欲”,最终反而让它们的“生存发展本能”退化了,整个生态的活力也下降了。

所以说啊,无论是当爹妈的,还是当“父母官”的,光有“为你好”的心远远不够。关键是得明白:

真正的“好”,是留出空间,让人(或企业)有机会体验自己的“饥饿”,生出自己的“欲望”,并在克服困难、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尝到那份独属于他自己的“多巴胺”。

把生态位还给他(他们),欲望自然就回来了。

已有1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