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国发〔2015〕40号文件公布
其主题是: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十年后
2025年8月26日,国发〔2025〕11号文件公布
其主题是: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十年,沧海桑田
那么,这两份相隔十年的文件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02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十年。
【互联网+】
……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作用,现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出以下意见。
【人工智能+】
……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现提出如下意见。
【互联网+】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互联网+】
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人工智能+】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互联网+】
“互联网+”创业创新
“互联网+”协同制造
“互联网+”现代农业
“互联网+”智慧能源
“互联网+”普惠金融
“互联网+”益民服务
“互联网+”高效物流
“互联网+”电子商务
“互联网+”便捷交通
“互联网+”绿色生态
“互联网+”人工智能
(…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构建包括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文件所提出的“保障支撑”
【互联网+】
写了大概有几十条,就不一一摘录了。我摘几个比较重要的,有感知的。有我们这十年做到的,也有这十年没有完全做到的。
巩固网络基础。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加快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
做实产业基础。着力突破核心芯片、高端服务器、高端存储设备、数据库和中间件等产业薄弱环节的技术瓶颈……
构建开放包容环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推动数据资源开放。研究出台国家大数据战略,显著提升国家大数据掌控能力。
加大财税支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作用,积极投向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融合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完善融资服务。积极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互联网+”的投资引领作用。开展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创新试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人工智能+】
相比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要求就更加具体了。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和模型基础架构创新。
加强数据供给创新。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强化智能算力统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与使能软件生态培育,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
优化应用发展环境。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
促进开源生态繁荣。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促进模型、工具、数据集等汇聚开放,培育优质开源项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健全国有资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考核评价和风险监管等制度。
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03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十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
今天在整理这时隔10年的两份文件的时候,无还是有颇多感受。
他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于核心逻辑的延续性:
都以新兴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为核心战略(“互联网+”拓展至“人工智能+”)
旨在通过技术赋能,驱动生产力跃升、优化结构升级、提升民生福祉,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无论是“互联网+”倡导的“融合创新、开放共享”,还是“人工智能+”追求的“人机协同、跨界融合”,都体现了以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底层共识。
而这两份文件的不同,则主要体现在技术代际的跃迁与发展阶段的递进:
1. 技术焦点不同:
从互联网作为通用连接和信息传递平台,跃升至人工智能作为智能中枢和决策引擎,技术深度与应用广度不可同日而语。
2. 目标雄心不同:
“互联网+”旨在构建“新业态”、“新经济形态”,侧重于融合赋能;而“人工智能+”则明确提出“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目标更宏大、影响预期更深远、更强调“新质生产力”和“范式变革”。
3. 保障支撑重心不同:
“互联网+”时期强调网络带宽、数据开放、芯片突破;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焦点转向了模型基础能力、海量高质量数据、智能算力集群、安全能力与人才队伍,对基础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质量安全、人才生态的要求前所未有地提高。
这十年,美国也好,中国也好,其实互联网+重塑了很多事情。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完成了互联网+这个工作的。
看看现在世界前10的互联网公司,你就会发现10年的时间,互联网所代表的不光是技术,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而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权力斗争也好,资本游戏也罢,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最终还是技术,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组合。
也希望这一次的人工智能+,也会再次重塑中国的国运。也能给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和创业者们,又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赞
赞
已有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