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永浩跟西贝吵起来了,颇有当年,罗永浩砸西门子电器的架势。很多读者让我讲一讲。
先还原故事经过。
罗永浩去西贝吃饭,觉得西贝难吃又贵,西贝就是预制菜,真恶心。
西贝老板闻讯,比较激动,说你瞎说,西贝厨房随便看,没有一个是预制菜。我要告你。
罗永浩说,谁怕谁啊,我要花10万块钱,有奖征收西贝是预制菜的证据。
看似是两个人的约架抬杠,但无形中把预制菜的话题爆破了,登上了热搜。
其实两人吵来吵去的意义不大,因为预制菜本身是一个玄学,根本没有准确的判断标准。
说白了,就是官方定义的预制菜和普罗大众理解的、餐饮从业者、还有法律意义的预制菜,并不同。
举个例子,从冷藏室里拿出一个鱼香肉丝冰袋包,倒在锅里炒一下就能吃了,这是什么?
典型的预制菜。
但如果从冷藏室,端出的是萝卜丝、笋丝、里脊肉丝,还有搭配好的料包,放锅里炒一下,这是预制菜吗?
官方定义上不是,但普罗大众认为就是。
现在很多餐饮品牌连锁店,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都是在中央厨房,提前洗菜、切剁好,打包送到店里,或者在店里当天早上做好,午餐高峰期热一下上桌,这种菜,统称为:
“预加工菜”。
所以现在舆论的焦点是,人们到底认可不认可这种加工方式,事实上,说一句公道话,大家在商场里吃的基本都是这样的菜。
甚至是预制菜,人们嘴上说介意,但行动上却是不介意的,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是标准的预制菜,还有当下非常火爆的日式餐厅萨莉亚、海底捞、必胜客、米村拌饭等等……
但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却还去吃呢?
干净、实惠、不难吃。
我个人也能接受预制菜,比如前几天家人从网上买了佛跳墙,晚上一起吃,我觉得挺好吃的,跟自己做的没两样。
后来才知道是预制菜,找专门做海鲜餐饮的朋友评估,他说,真材实料,工艺好,配料表也干净,就没问题。
预制菜最大的问题,是这两年被“污名化”了。
比如去年的315,整出的猪头肉梅干菜,还有一系列的科技与狠活儿,恨不能保质期在一年以上,黑心商家,把预制菜的名誉彻底毁了,才有了现在的舆论。
回到西贝身上。
既然餐饮行业避免不了预制菜,即使你认为是“预加工菜”(在大众的意识里就是预制菜),何不大大方方承认。
主动告诉公众,西贝是怎样预制的,哪些环节预制了,为什么要预制,标准是什么?
如果你表达出一套的高标准的做菜体系,保证风味和口感,那也没什么问题。要知道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也是预制菜。
但老贾显然有点儿上头,直接说自己0预制,不信去我厨房看看。
最不应该说的话,就是5个人600块钱一顿饭,并不贵。
这就有点儿不聪明了。
人均120元,贵吗?
有人觉得贵,有人觉得不贵。但更多人认为,人均120元吃有预制成份的菜,就是不划算的。
而你还偏偏说不贵,是不是有点儿李佳琪的意思了?买不起,不是企业定价的问题,何不找找自己的问题?
教育消费者,是当下商业的禁忌。
错误的公关,就是创始人凭一己之力把整个公司送进舆论的漩涡,而做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老板比较虎,另一方面,就是公司连一个能劝老板的人都没有。
就看接下来怎么处理了,看老贾还会不会继续跟罗永浩对线。
老罗这个人,创业有点儿行业冥灯的意思,但1V1对线,国内没有几个人能赢了他。除非刘震云,刘大作家。
罗永浩虽然是碎嘴子,脾气也硬,但他有一句话是对的。
他说,你是预制菜也好,非预制菜也好,都要告诉消费者,而不是故意隐藏。
现在的确很多餐饮店,打着现炒的招牌,后厨都是热了就能吃的预制菜。这样消费者就被剥夺了知情权,无法做出准确的选择。
这是需要市场监管出面整顿的地方。
很多人问我,最后到底谁赢谁输,事实上,很可能是双赢。
搞事的背后是流量,老罗需要流量,为他的十字路口访谈节目铺路,西贝也需要流量,打响自己的招牌。比如今天已经有大量的博主,去西贝打卡吃饭了,拿起手机,为自己赚关注。
所以大家就当吃瓜看,不要带入过多情绪。纷扰的世界,坚守自己的主体性最好,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要被别人带节奏。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