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贝在自证和自救之间选择了自杀?

2025年09月13日

01


我在读《三体III:死神永生》的“末日战役”的故事中,有一句话印象最深。


当人类舰队被三体文明的“水滴”探测器几乎全歼后,Ice反思人类战败原因时说: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最近西贝的公关争议,让这句话的“含金量”,又提升了。


关于罗永浩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关于“是否用了预制菜”的隔空论战,具体内容,我就不更多分析了,大家去网上搜搜就知道了,


今天就想聊一聊,西贝这次的“自杀型公关”是如何达成的。


02


一个能在西北菜赛道站稳脚跟、靠“闭着眼睛点都好吃”圈过一波老客的品牌。


其实最初一定是能够真切洞察客户痛点的,也一定是能真切倾听用户反馈的。


正常情况下,创始人贾老板本应在发现舆情时,在争议面前先找“活路”,结果却一头扎进“自证”的死胡同。


活脱脱把一场可化解的危机,变成了主动递刀的“自杀”。


可能贾老板到现在还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

在这次舆情危机中,消费者质疑的是“西贝有没有用“预制菜”么?”


其实不是的。


消费者质疑的从来都只是

“我花的钱有没有被尊重”。


在这里请允许我用“消费者”这个称号代指罗永浩。


即便他在这一次实践中有各种考虑,比如博流量什么的。但是他在这次的事件中,第一个身份是

“消费者”


03


而“消费者”的不满,其实从来都是多元的。


贾老板可能是对“预制菜”这三个字比较敏感,在“罗永浩”的吐槽中,只看到了这三个字。


实际说的还有其他,比如“贵”和“不好吃”


而在贾老板的“认知”中:

只要国家标准不说这是“预制菜”,这些“预调制”有“合规添加剂”,保质期几个月到两年的“中央工厂”出品的“菜”,就不是“预制菜”


很可惜,贾老板的认知≠消费者的认知


而消费者的诉求

是“学习什么是预制”么?

是“你不能用预制菜”么?

是“你必须卖多少钱”么?


其实都不是,而是一句

“我们听见了,会调整”。


可贾老板的回应呢?没有共情,没有复盘,上来就是:

“国家规定”

“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我要起诉”


这是公关么?这甚至连沟通都算不上。

分明是把消费者架在“不讲理”的对立面,硬要争个“我没错”的输赢。

 

包括在事件的第二天,西贝贾老板在接受采访时回应“预制菜风波”时对于自己的处理方式,直言:

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再次强调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04


自证和自救,从来是两回事。

 

自救是放低姿态看问题:

消费者觉得不值,就去查品类、调定价,哪怕推出个“老客体验套餐”,都是在补信任的窟窿;


自证是抱着傲慢辩对错,把“我有理”当盾牌,忘了品牌的根基从来不是老板的“专业账”,而是消费者的“愿意买”。


贾老板显然搞反了,它以为争赢了“不是规定的预制菜”的理,就能堵住质疑的嘴。


却没看见屏幕那头的老客,正在取消收藏,新客皱着眉划走推荐。

 

说穿了,西贝的“自杀”,死在傲慢上。


它大概是当“西北菜代表”当久了,忘了自己的招牌是消费者一口口吃出来的,不是自封的“行业标杆”。


以前遇到争议,还会找补一句“我们改进”,这次却直接摆起“你不懂”的架子,仿佛消费者的质疑是对品牌的“冒犯”,而非提醒。


可市场从来不吃“傲慢”这一套:你觉得消费者该理解你的成本,消费者凭什么要为你的“理直气壮”买单?

 

《三体》中说傲慢是生存的障碍,放在企业身上更是如此。


弱小的品牌能靠性价比突围,无知的品牌能靠学习补短板,唯独傲慢的品牌,会把自己的路一步步堵死。


西贝本有机会在争议里自救:

认个“没及时关注消费者感受”的错,做个“出品透明化”的承诺,都能拉回不少好感。


可它偏要选最蠢的路,用自证的硬杠,把信任敲得粉碎。一个品牌最惨的不是遇到争议,而是在争议里选了“自杀”。


所以,西贝这次的“自杀型公关”是如何达成的呢?


也只是“傲慢”两个字罢了……

已有3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