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作为对这几天愈演愈烈“西贝事件”的最新回应,今天罗永浩发了一条最新的微博:
“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
的确,对于罗永浩而言,流量已经搞到了,他又一次占据了几天全国的热搜。他的确应该抓紧“止盈”。把这一波流量,转化成“正事”的收益。
而不应该继续“躬身入局”,让自己再继续陷入到事件可能的纠葛当中。
毕竟当下结束战斗,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有利于他的。
天时,来自于国家规范预制菜的法规即将出台的大背景。
地利,来自于这次战斗发生在罗永浩最最最熟悉的网上。
人和,来自于苦预制菜久矣消费者的吐槽,不满和愤怒。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这一场嘴仗岂有不胜之理?
而继续打下去,事情可能就复杂了
政府层面,会不会把他定义为抹黑企业的“黑嘴”,
吃瓜群众,会不会觉得他太过于“得理不饶人”,
现实层面,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所以,这个时候他选择离场,真不愧是“互联网舆论大师”。
02
不过对于西贝的贾老板来说,这件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他可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个事“告一段落”,这个事可能对于贾老板就是“正事”了。
如果说对于老罗来说
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对手打了一场包赢的战争。
那么对于贾老板来说
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包输的战争。
现在战争的战胜方拿着战利品退场了,那战败方又应该如何去重整旗鼓呢?
这次西贝的损失会有多大?
我查了查2024年西贝的营收大约在58亿左右,和23年的62亿基本持平。25年上半年营收29亿。
可以看出,西贝的营收在2023年达到历史高点后,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似乎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
那这次“事件”,可能会对于西贝的产生多大影响呢?
西贝贾老板之前说,一天少掉100-200万元,但这估计还是开始。
我个人估计,如果后续没有非常果决的改革和处理方案,那么营收掉下来30%-40%可能是最后的可能。
按西贝一个月营收5个亿计算。那么一个月的损失大概是1.5亿-2亿元比较可能。
具体而言,估计和上半年29亿的营收相比,下半年营收很可能会掉到20亿左右的水平。
要知道,在成本端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收入端下跌30%,对于大多数消费型企业都已经触及生死线了。
03
那这样看,西贝还有“活路”么?
其实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其实西贝的活路,从来不在“等事件降温”,而在“主动破局”。
毕竟老罗带着流量离场时,消费者的目光还钉在“西贝到底怎么改”上——是继续藏着掖着,还是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直接决定了这58亿营收的盘子能不能保住。
我想上中下三策,或许能帮贾老板把“包输的战争”扭成“求生的棋局”。
上策:顺势而为,做中国最健康的“预制菜引领者”
既然国家要出预制菜法规,消费者又苦“劣质预制菜”久矣,西贝不如干脆把“短板”改成“长板”
不躲不藏,直接扛起“健康预制菜”的大旗。
这不是冒险,而是借了“天时”的东风:法规出台前先定标准,反而能抢占行业话语权。
具体要做三件事:
第一,彻底透明化。
把所有预制菜的供应链、配料表、保质期、加热工艺全公开,甚至开直播带消费者看中央厨房,从“不敢说”变成“主动说”,把“预制菜”从“负面标签”扭成“标准化保障”
第二,锚定“健康”差异化。
西贝本来主打西北菜,羊肉、莜面这些食材自带“天然”属性,不如干脆砍掉所有含防腐剂、添加剂的预制菜品,联合第三方机构做“无添加认证”,比如推出“现炒预制菜”——门店提前4小时预制,当天售完,既保效率又保新鲜,和市面上的“冷冻半年货”拉开差距;
第三,绑定消费场景。
线下门店设“预制菜专柜”,到店客人吃完现制菜,能顺手买几份预制菜带回家;线上打通会员体系,给老客户发预制菜试吃券,把堂食客流转化成预制菜用户。
按这个路子走,不仅能消弭消费者的不满,还能开辟新营收曲线。
要知道,现在预制菜赛道年增速超20%,西贝若能做成“健康标杆”,反而能把危机变成新增长点。
中策:以退为进,重构产品与定价策略
要是暂时没魄力all in预制菜,那“以退为进”就是更稳妥的选择——先放下“高端西北菜”的架子,从产品和定价上贴近消费者,把失去的信任一点点捡回来。
毕竟消费者骂西贝,不光是因为预制菜,还有“性价比低”的老问题,这次正好一起解决。
第一步,分清“现制”和“预制”的边界。
把菜单拆成两类:一类是“现制核心菜”,比如莜面窝窝、烤羊腿、手扒肉,明确标注“门店现做,40分钟上桌”,保住西贝的“西北菜特色”
另一类是“预制辅助菜”,比如凉拌木耳、酸汤莜面鱼鱼,直接标清“中央厨房预制,加热即食”,不搞模糊套路。消费者要新鲜就点现制,要快就点预制,选择权给足,抱怨自然少。
第二步,下调定价拉近距离。
西贝之前不少家常菜定价30-40元,比同类餐厅高10%-15%,
这次可以推出“民生套餐”:比如“莜面窝窝+羊肉汤+凉拌菜”组合,定价从原来的下调30%,单点菜品也普降10%,用性价比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客单价降了,但客流若能回升20%,整体营收反而能稳住。而且成本端因为集中采购,并不会因为降价而大幅亏损。
第三步,搞“会员反馈机制”。
让店长每周收集老客户意见,比如预制菜能不能改进口味、现制菜能不能加快速度,甚至邀请老客户去中央厨房参观,让消费者觉得“西贝在听我们的”。
信任这东西,拆起来容易,建起来难,但只要愿意低头听意见,总能慢慢找回来。
下策:断腕求生,关店转型轻资产模式
要是上策的魄力不够,中策的调整也拉不动客流,那“断腕求生”就是最后的选择。
别再死扛低效门店,赶紧收缩战线,转型轻资产,先保住现金流活下去,再谈后续发展。毕竟对消费型企业来说,现金流断了,再大的盘子也会碎。
首先,砍掉低效门店。
西贝全国有几百家门店,其中不少开在核心商圈,租金高、收入却未必高。
这类门店要果断关,大概关30%,能省出大量的租金成本。
关店不是认输,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留下租金低、客流稳的门店,集中精力做这些店的生意。
其次,转型轻资产。一方面做“供应链输出”:
把西贝的羊肉、莜面等半成品卖给其他中小餐厅,按销量收供货费。全国找1000家合作餐厅,就能新增2亿营收;
另一方面搞“加盟模式”:开放加盟权,加盟商负责门店租金和人力,西贝输出品牌、供应链和管理,收加盟费。
这样不用自己投钱开店,还能扩大品牌覆盖,又能赚稳定收益。
最后,发力线上速食。
把西贝的核心菜品做成速食产品,比如羊肉泡馍速食、莜面速食包,在抖音、美团上直播带货。
按这个路子,虽然堂食营收会降,但关店省了成本,供应链和加盟又带来了新收入,现金流也能保住。等后续市场回暖,再慢慢重启堂食业务,总比直接倒下强。
04
其实不管选哪一策,核心都绕不开“重建信任”。
老罗赢就赢在抓住了消费者的“不满”,西贝要想赢,就得反过来化解这份“不满”
要么用透明化赢信任,
要么用性价比赢信任,
要么用活下去的诚意赢信任。
江湖确实是人情世故,但对餐饮企业来说,最大的“人情世故”,从来都是把消费者放在心上。
只要贾老板能想通这一点,西贝就不算输,反而能在这次危机里,找到一条更稳的路。
但贾老板能做到么?
估计挺难的
毕竟,“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