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数据”触底了么?

2025年09月16日

01


昨天(9.15)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关于CPI和PPI的问题被专门提出。


CNBC记者问:

刚发布的8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是2024年2月以来最高,请问是否意味着价格的转折点?


发言人答:

您关心的价格转折点问题,一般来说判断经济指标的转折点是不太容易的,往往我们看到经济指标的转折点是在实际转折点出现以后,较长时期才能确认,主要是因为经济指标变动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些短期波动会掩盖实际变化的趋势。


对于CPI走势判断还需要认真分析。今年以来,我国CPI总体低位运行,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价格合理回升政策作用下,积极变化不断累积。8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扩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问:

8月份,PPI环比结束连续8个月下行态势,同比降幅收窄。PPI出现积极变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预计后续PPI走势如何?


发言人答:

8月份PPI环比由降转平,同比降幅收窄。8月份,PPI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持平,上月环比下降0.2%。


但也要看到,当前PPI仍处在下降区间,不利于工业企业经营改善。下阶段,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企业竞争秩序,促进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升。谢谢。


02


回答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回答中的“态度”却很值得品味。


不管是对于CPI还是PPI,都提到了一句话“促进价格合理回升”。这说明,之前从高层态度来看,需要“涨价”(价格合理回升)已经成为了新的共识。


事实上,“促进价格合理回升”这个表述,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高层表态中并不多见。


更多时候,政策焦点集中在“稳就业”、“保主体”、“促消费”等维度。


而如今,价格问题被摆上台面,并且明确指向“回升”,信号意义已然不同。


这或许意味着,在经过较长时期的通缩压力测试后,决策层对于价格运行的底线思维有了新判断。


价格持续下行,尤其是PPI的长期负增长,不仅挤压企业利润、加剧债务负担,更会形成“降价-预期转弱-需求收缩”的负向循环(实际已经形成)。


破这一循环,已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03


那么,8月数据是否意味着价格真正“触底”?


我感觉,从数据本身看,核心CPI连续四个月小幅回升,PPI环比由降转平、同比降幅收窄,确实呈现出企稳迹象。


但这能否构成趋势性反转,应该还谈不上。


一方面,内需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信心仍需政策持续呵护;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海外主要经济体政策外溢效应等,都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我觉得,政策层面不会因单月数据改善而盲目乐观,而是保持战略耐心,坚持“挤牙膏”式的政策韧性。


特别是马上九月大概率将迎来美联储降息,我们也需要评估一下降息之后市场的反馈,才会有一揽子政策释放出来。

(前几天市场流传将中央将再提供1万亿的化债资金来置换对民营企业的欠款,可能就是一种吹风和试探)


其实真正的“触底”,从来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


它不仅是统计意义上的数值反弹,更是市场预期与信心的根本扭转。


当前政策已释放出清晰信号:

推动价格水平温和回归合理区间,已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一环。


不过国内的调控,从来都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旦回归,大概就不是那种温和的回归。


所以接下来,更有力的需求侧扩张政策是一个大概率可以预期的结果。


或许数个月后回望,我们会发现2025年三季度的数据,未必是那个陡峭的“V型”反转点,但它很可能标志着政策共识彻底形成、市场预期开始修复的“心理底”。


而真正的经济复苏,往往始于共识凝聚之时。只不过真正感到暖意,或许还需要亿点点时间。

已有2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