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2025年10月05日

01


前两天写了一篇题为趁假期,聊聊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文章。


文中说了三个“暴论”,是关于“平衡”的三个阶段。


写完之后,不少小伙伴都说,对自己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还是有一些启发的。


今天我们延续着这个话题,继续聊聊“家庭”相关的问题。


这两年有个词比较火,就是“原生家庭”。


这个概念最早是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在1951年提出来的。


她的理论最初是说,一个人与其原生家庭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到了20世纪60年代,精神病学家莫瑞·鲍恩在其家庭系统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分化”的概念。


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个体如何从原生家庭中实现心理独立的理解。


2007年,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使“原生家庭”一词开始成为中国大众熟悉的心理学名词。


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原生家庭”这个词这些年在中国,有明显被滥用的趋势。


02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流行,确实为很多人提供了理解自我和家庭关系的重要视角。


特别在中国,长期以来比较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教育,一个心理学概念,如果能给到大家一个新的理解自己心理成长的一个视角,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这当然是好事。


不过当一个概念被滥用,误用,被泛化,简化,可能就没那么好了。


今天,在自媒体平台,特别是短视频平台,能看到一种“万事皆可原生家庭”的风潮。


有许多人(也不乏一些所谓的“心理学家”)把个人成年后的性格缺陷、婚恋矛盾、职业瓶颈等复杂问题,简单归咎为一个原因:

“原生家庭”


慢慢的,在互联网上形成了“父母=问题根源”的单一因果论


这种简单化的方式,的确可以减轻个人责任感,获得“受害者”身份的心理慰藉。


看似为部分人群的现实压力和心理焦虑提供清晰的出口,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放大了很多问题。


今天,许多人一听到“原生家庭”就下意识的联想到“创伤”和“祸害”,就是这种风气的副产品。家庭可能带来的爱与资源,往往被刻意的忽略掉了。


03


那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原生家庭”这个观念呢?


我简单分享三个自己关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希望对于小伙伴们有启发。


观点一:

原生家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一个功能良好的原生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爱,有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例如充满争吵、忽视或过度控制,则可能给孩子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影响其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

有的人,是用童年去疗愈一生所遇到的苦痛。

有的人,是用一生去疗愈童年所遇到的痛苦。


特别是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一定要认识到家庭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观点二

当我们的大脑发育成熟,我们就有能力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实际上个体的基因、社会环境、后续经历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八字,紫微,星座这些其实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影响我们命运的事情多了去了,原生家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来看,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充其量也就排到第四个顺位罢了。


更为关键的是,要相信,在我们不断的“修行”过程中,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其实是可以不断化解的。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能化解,本质上是“没意识到”还需要去化解,“没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化解。


生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跳蚤实验。


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些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罩,“蹦”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


跳蚤虽然也十分困惑,但是它决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后来,实验者开始把玻璃罩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地跳。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这个跳不出玻璃杯的跳蚤,很多时候就像被原生家庭束缚的我们。


不过我们和跳蚤不同,随着我们成长,我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化解那些在我们小时候觉得千难万难,不可能被解决的问题的。


观点三:

那么如何去化解“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呢?这里我交给小伙伴们一个方法论。


去看见父母的“原生家庭”。


是的,很多人忽略了我们的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也是被一种习惯和范式所塑造出来的。


当你能够看到他们性格形成的原因,他们一些不良习惯行为背后的痛苦,以及他们身上所纠缠的因果。突然间,你就能够释怀很多。


那么,具体该如何“看见”呢?不妨找一个安静的时机,与父母聊聊他们的童年,听听他们成长中的欢笑与遗憾。


你会发现,父亲的内敛或许源于他那个不善表达的家庭,母亲的焦虑可能继承自她曾经匮乏的岁月。


这种“看见”,不是要为他们的行为开脱,而是为了理解——理解那份代际传递的无奈与局限。


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往上推十代,都有着1024个人的因果传递。可能三百年前(清雍正三年)某次摊丁入亩的改革所带来的风波影响了你的十世祖,同时也就塑造了你今天的性格。


当你真正理解了父母行为背后的脉络,便能够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将关注点从“他们为何这样对我”转向“我该如何走出这样的循环”。


这份理解,如同点亮一盏灯,让我们看清来路的同时,也更清晰地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真正的成长,始于这份深刻的看见,终于我们为自己人生负起的全责。

已有3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