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之君都很差吗?

2025年11月02日

今天聊聊末代君王这个话题。

传统历史上,末代君王的形象都很差。夏桀商纣酒池肉林爱美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爱美色,胡亥无能爱美色,杨广好大喜功爱美色。如此等等,末代君王大致有以下几个标签:

要么爱折腾,如崇祯;

要么很无能,如光绪(宣统还是小孩子);

要么残暴,如纣王、炀帝;

大多都爱美色。

乍一看,似乎像那么回事。但仔细一想,就发现不太对。

就说爱折腾这个事儿,最能折腾的肯定是开国之君,能折腾一个新帝国出来。要说爱美色,开国之君绝对不输亡国之君。

按道理说,一个王朝,经过百年的励精图治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统治经验,后面的继承者应该更强才对,为什么反而越来越弱呢?几乎所有的王朝,到了中后期,君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都是质量断崖式下跌。

这里的断崖式下跌,是他们留在历史书上的形象。

实际上末代皇帝的亡国之路也各种各样:

商纣王东征西讨,试图重塑王朝声誉,但最后被西周偷家,身死国灭。

周幽王躺平,留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最后被杀国灭。

周赧王眼见秦国要吞并天下,联合诸侯试图奋力一搏,失败失去所有。

汉献帝乖乖地把位置让给曹丕,如果他不让,汉帝国会灭吗?答案是也会。

和汉献帝处境类似的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髦。他选择坚决不让位,不做汉献帝,而且还激发了曹魏最后的血性,冲出皇宫,杀向司马家。最后被司马昭的人当街杀死,曹魏随后被司马家取代。

如果曹髦侥幸杀了司马昭,能保住曹魏吗?答案,不能。

和曹髦处境类似的皇帝是北魏的元子攸,他面对的权臣尔朱荣和汉末曹操与魏末司马懿(寿命很长)类似。元子攸很幸运,设计杀掉了尔朱荣(假如汉献帝衣带诏除掉曹操,或曹髦侥幸杀掉司马昭,就是这个局面),但并没有扭转局面。最终尔朱荣的亲信带兵入宫杀掉了元子攸。随后不久,北魏灭了,历史进入更为糟糕的乱局。

如果汉献帝、曹髦、元子攸这些人什么都不做,躺平能蒙混过关吗?答案也不能。唐昭宗李晔面对朱温,试图躺平蒙混过关,结果被朱温毒杀。

所有的末世君王中,争议最大的便是商纣王、隋炀帝、崇祯帝、光绪帝。这几位并不是大多数人传统认知层面的亡国之君,而是都想有一番作为之人。

商纣王一辈子东征西讨,功劳显著。

隋炀帝统一天下的工程中立下大功,修运河,兴科举这些,都是大手笔。

崇祯帝聪明多疑勤勉,杀人时也不手软。

光绪帝面对西方诸国,试图变法图强。

所有这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到了王朝中后期,一个掌握天下很多年的家族,穷尽天下资源却培养不出合格的继承人?这个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历史规律的作用。

立体史观大周期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首先是权柄周期律,王朝更迭周期律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有王朝更迭?那是因为工业文明周期之前的科技天花板很低,发展潜力一眼便可以望到头。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基本上只剩下内卷与内耗。

殷商时代,青铜冶炼水平达到巅峰。武丁与妇好之后,商朝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盘庚迁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下坡路。各地奴隶主势力蠢蠢欲动,商纣王只能靠武力压制。他一旦定下来,国家就会崩盘。所以殷商在战争中灭亡,也算颇为壮观。西周后期吸取了商纣王的教训,诸侯便尾大不掉,周幽王在窝窝囊囊中死去。

农耕文明时代,铁器冶炼技术成熟推升了科技天花板,耕战体系更为完善。但是到了王朝后期,同样在内卷与内耗中消磨生机。

末代君王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他们祖先留下的经验智慧已经不管用了。

以明朝为例,朱元璋喜欢杀人,崇祯也喜欢杀人。朱元璋杀人的过程中,明朝蒸蒸日上。崇祯杀人的过程中,人心尽失。

同样是杀人,难道朱元璋和崇祯的刀材料不同吗?当然不是。朱元璋创建的大明,是建立在元末民生凋敝、人口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只要战争结束,人们就有耕田,人口便会迅速增长,新增人口也有耕田。所以朱元璋时代,政策容错率很高,国力上涨。崇祯时代,土地早已兼并完毕。底层老百姓稍不留神,就会失去立足的耕田。这种情况下,政策容错率很低,崇祯杀一个大臣,就会失去一派的支持,杀多了,就去所有派系的支持;最后只能自己在那颗歪脖子树上吊。

农耕文明周期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如此。大家仔细看看历史,王朝后期的帝王想效法开国之君(太祖、太宗那种)的,都以失败告终。并不是王朝后期的人种变差了,而是历史的红利没了。中国历史上,每次王朝更迭,人口都会失去十之七八。新的王朝,人口基数较小,发展空间大,历史红利较大。王朝后期,红利殆尽,统治者运作空间有限。

按照王朝周期更迭,隋炀帝不应该是末代君主,他应该扮演太宗那个角色。

这就涉及到历史周期律第三个层次的更迭,即体制层面的更迭。立体史观的逻辑中,体制更迭高于王朝更迭。隋建立之后,吸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教训,要搞科举制,动了世家大族的奶酪,塑造了很多敌人。但新的士子阶层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势力,造成隋的潜在敌人很多,支持者短期内较少。

隋炀帝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只能两手抓。一手在国内搞大工程,如挖运河,试图打通南北物资交换通道,疏解阶层矛盾。另一手对外战争,依靠战争的胜利缓和矛盾。结果高丽战争不理想,让自己威望大跌。大运河工程太大,激起了民怨。玩脱了。

后来唐朝玩科举制能成功。一方面是因为隋朝时科举持续了一段时间,士子团体的力量逐渐壮大,世家大族也开始玩科举了。另一方面是对外战争比较成功,让突厥可汗到长安跳舞,极大增强了朝廷的威信。到武则天那会儿,敢对世家动手,士子群体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了。当然科举制也并非万能药。宋明时代,士子集团和之前的世家一样无法无天。

秦的历史处境比隋更恶劣。隋只是体制层面的变革,秦既有体制变革(确立中央集权制),又有文明周期变革(确立以耕战为根基的农耕文明体系)。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涉及到太多的恩怨情仇。秦没有一世崩盘,全凭始皇帝雄才大略。胡亥是个败家子,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谁接替秦始皇,都一样要做亡国之君。即便是扶苏,同样也挡不住历史趋势。

简而言之,历史周期的演变很无情。但科技的发展,可以稀释历史周期的无情。比方说

所有的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中国,同时也适用于外国。我今年一直在努力,把这些规律和国外历史融会贯通。这是一个难度颇大但也很有趣的工作。

如果把这些规律引入当代,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业化之后的国家,不论是什么种族或宗教,人口生育率会不可避免的大幅下滑。为什么一旦去工业化,很难再工业化。这些都是历史规律的强劲而有趣之处。这些问题,我在接下来的书中,也会给予论述。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谓古今中外,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已。

图片
已有5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