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用户请关注新公众号:百家社评,以防走失!
巴菲特到底该不该学?
发布时间:2025-05-05
昨天写了一篇题为《青年如何向巴菲特学投资?》的文章。
其实巴菲特给年轻人的建议简单说就两句话:
如果你的人生有一个方向,那你就要努力让那些你尊敬、渴望成为的人成为你的朋友。
不同行业对人的选择标准不一样,但如果你找到了让你心动的方向,那就努力去做,尤其是如果那是一份你终身都想做的事业。
更简单一些就是:
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与优秀者同行
或许这两个答案有些“鸡汤”,正如巴菲特在访谈中自己说的:
我真希望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人能给我这样的建议。可惜,这些道理往往要到人生后期你才真正体会得到。
不过令我比较惊讶的其实是部分留言,有不少留言是这样的:
1分靠天赋,3分靠努力,剩下96分交给内幕的巴菲特?
巴菲特非常有迷惑性,终极割韭者,美国伟大的另一票幕后作手,也就是我们再次伟大的需要跨越的地方,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资本主义都会拼命把这些人捧成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无论是资本界、金融界、娱乐界、学术界、医学界……
在这里学巴菲特,血本无归
怎么说呢?
我也很难说这些留言不对。
比如,巴菲特有没有靠内幕信息赚钱呢?
当然是有的
任何人财富多到这个量级,每天邮箱里不收到100份投资意向书,可能都算少的。
而这里面任何一份拿出来,可能都是对于公众比较有价值的投资选择。普通人是在两个投资的机会里面选择一个。而巴菲特是在1000个投资机会里面选择一个。同时很大概率,他能够拿到比普通人好的多的条件。
那么这算依靠内幕信息赚钱吗?大概是算的。
又比如,巴菲特代表深层政府的利益吗?
想来大概也可以算。毕竟有许多old money,其实是买了伯克希尔的股票的。里面大概有非常多“深层政府”家族的钱。
然后数以千亿美元计的财富,是否能起到行业引导作用?是否会涉及到政治风险评估?当然会的。
所以巴菲特是否代表深层政府的利益呢?想来也是有一部分吧。正如同我们中央汇金也一定会有一定的倾向性。
又双叒叕比如,在中国资本市场学巴菲特这样做价值投资是否会亏得血本无归呢?
可能很多人,又该说那个经典的十年还是3000点的。且不说此3000点非彼3000点。
不过比如,有人持有茅台像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那样。那么长期看真的会亏的血本无归么?
所以,巴菲特到底该学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是否应该,因人废言的问题。
关于“是否应该学习巴菲特”的争论,本质是一个如何看待“真理普适性”与“经验局限性”的哲学命题。
人性习惯于以非黑即白的逻辑解构世界:要么将巴菲特捧上神坛,认为其理念放之四海皆准;要么将其斥为资本代言人,认定其成功全赖特权与信息差。
这两种极端思维,恰恰暴露了认知的懒惰。
诚然,巴菲特坐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信息网与议价权。但与其聚焦“他掌握了什么”,不如思考“他如何筛选信息”。
在他事业早期从合伙基金时代,从1956年的5万美元,到1969年解散基金时的1亿美元,巴菲特早期并无今日资源,却依然实现年化29.5%的收益——这证明其决策系统的底层逻辑在缺乏特权时依然有效。
例如一直遵循的“能力圈原则”:只投资自己能理解的企业。
这看似简单的信条,实则是对抗信息不对称的利器。中国投资者若在2013年看懂茅台“奢侈品化+渠道控价”的战略,即便没有内幕消息,长期持有亦能斩获数十倍收益。与其抱怨“信息差”,不如锤炼认知深度。
伯克希尔的成功确实受益于美国战后经济扩张周期。
但价值投资的三大基石——安全边际、市场先生理论、复利思维——本质上是对人性弱点的修正。
若以“圣人无缺”的标准审视,人类历史上所有智者都经不起推敲:
孔子的“礼”曾被封建统治者曲解,牛顿晚年沉迷炼金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曾被质疑“脱离实验”。
但这不妨碍后人从他们的思想中提炼真正的价值。对待巴菲特,同样需要穿透光环与争议,捕捉其方法论中可迁移的思维框架。
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学习巴菲特至少有三大现实意义:
其一,树立"延迟满足"的财富观,在即时回报盛行的时代培养长期主义思维;
其二,构建系统化投资框架,超越碎片化理财知识的表面狂欢;
其三,建立优质人际网络,践行"与赢家同行"的成长路径。
正如他在1998年佛罗里达大学演讲中所说:"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因为谁都带不走你的头脑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