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用户请关注新公众号:百家社评,以防走失!
从波特兰派兵事件,看美国政治的撕裂与荒诞
发布时间:2025-09-30
当地时间9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保护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设施”为名,宣布向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派遣军队,并授权“必要时使用全部武力”。此举标志着白宫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军事化镇压再次升级。然而,这场行动不仅暴露了美国行政权力的滥用与两党政治的极化,更折射出一个“民主体制”深陷“暴力循环”的制度性危机。
以“法律与秩序”之名:行政权力的扩张与滥用
特朗普声称,波特兰因“反法西斯运动(Antifa)和其他国内恐怖分子”的破坏成为“战区”,需军队介入恢复秩序。然而,波特兰州长蒂娜·科泰克直接驳斥这一说法:“社区安全而平静,部署军队是滥用权力”。
联邦与地方的矛盾已非首次发生——早在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联邦部队强闯波特兰街头、无标识车辆带走抗议者等行为便引发过宪政危机。
更具争议的是,特朗普并未明确派遣的是国民警卫队还是正规军。根据美国《民兵法》,联邦政府动用军事力量处理国内事务需严格限制,且国民警卫队通常由州长指挥。2025年6月,白宫向洛杉矶派遣2000名国民警卫队打击移民抗议时,加州联邦法院裁定此举“违法”,因联邦无权绕过州政府强制调兵。如今,同样的“违宪操作”在波特兰重演,法律已成权力游戏的遮羞布。
两党恶斗:政治暴力与司法武器化
特朗普的“强硬手段”得到部分共和党人支持。美国劳工部长洛里·查韦斯·德雷默称波特兰是“犯罪战区”,并感谢总统“让美国再次伟大”。然而,民主党人直指这是“政治表演”:俄勒冈州参议员罗恩·怀登警告,联邦特工可能“重演2020年剧本”——当时身着迷彩服的联邦人员以镇压骚乱为名,实则以催泪瓦斯和橡胶子弹针对反种族歧视抗议者。
更荒诞的是,就在波特兰事件前一日,特朗普刚连发四帖“庆祝”前FBI局长科米被起诉,称其为“肮脏警察”。科米曾主导“通俄门”调查,如今反成党派清算的牺牲品。法律专家指出,美国法律并无认定“国内恐怖组织”的机制,而将Antifa贴上这一标签,不仅涉嫌违宪,更是将《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论与集会自由置于尴尬境地。
社会撕裂:移民政策与暴力循环
特朗普的“铁腕”直指移民问题。国土安全部宣称,抗议者“围攻保护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设施”并泄露执法人员住址,但数据显示,被拘留者中65%并无犯罪记录“用户背景”。民主党众议员苏珊娜·博纳米奇揭露,ICE近期在幼儿园外抓捕一名父亲,甚至在消防员灭火时实施拘捕——这类“戏剧性执法”被批为制造恐慌、煽动民意。
移民冲突只是美国社会裂痕的冰山一角。2025年9月,查尔斯·柯克的葬礼上,特朗普与副总统万斯的演讲充满“仇恨自由派”的煽动性言论。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837年,反奴隶制报人洛夫乔伊被暴徒枪杀,其葬礼刻意低调以防破坏,但死亡却激化南北对立,最终点燃了内战导火索。如今,波特兰的枪声与柯克的葬礼,是否预示着新一轮暴力循环?
宪法危机:谁在动摇美国的根基?
美国开国元勋设计的制衡体系,正被党派利益腐蚀。加州法官裁定洛杉矶部署国民警卫队违法后,白宫仍坚持上诉;波特兰事件中,五角大楼发言人肖恩·帕内尔称“随时待命”,却回避法律依据。法律学者警告,若总统可随意以“国家安全”为由调兵,《宪法》对联邦权力的约束将形同虚设。
更令人忧心的是民意分裂。支持者将特朗普视作“秩序的捍卫者”,反对者则指责其建立“警察国家”。芝加哥、波特兰等民主党主政城市成为联邦镇压的“实验场”,而共和党州则欢呼“法律回归”。这种“割据”背后,是民众对体制信任的崩塌。
权利暴走与法治崩塌:美国民主神话的祛魅与制度困局
特朗普下令向波特兰部署军队这一事件,暴露出美国政治中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权力滥用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事件,特朗普在未经州长请求的情况下擅自派兵,无疑是对权力的肆意践踏,法律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朗普的决策公然违反了《地方保卫队法》,这一行为让人们对美国的法治体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如果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维护,那么美国的民主制度将失去其最坚实的基石。
从波特兰到洛杉矶,从科米案到移民拘留,美国正陷入“以暴制暴”的泥潭。特朗普的“全力”镇压,两党的报复性政治,以及街头对抗的升级,共同勾勒出一个民主超大国难以掩盖的制度性痼疾。当法律成为党争工具,军队变为镇压机器,自由与人权的口号愈发像是空洞的修辞。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曾将这种局面称为“偏执风格的政治”,即社会矛盾被刻意转化为“正邪对立”,以此动员选民、巩固权力。如今,波特兰的枪声或许预示着:这座“民主灯塔”的光芒,正在自我摧毁的黑暗中渐次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