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中,上百万军队的大清,被几千英国军队放风筝式的吊打,英军以仅阵亡69人的代价,就干掉了两万多的八旗精锐。当时,大清也有火枪火炮,但是被打出如此惨的交换比,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英两国的情报水平天差地别。当时,林则徐等人获取英军动向,几乎只能靠外籍商人口口相传的消息,和如今股民看着不知道哪来的朋友圈截图那样,既没有真实性也没有时效性,几乎就是闭眼打仗和决策。而英军就不一样了,一方面,英军以及东印度公司通过截获《京报》和《邸报》,就把清政府的动态摸得一清二楚。《京报》类似于公开发行的《人民日报》,《邸报》类似于仅限领导干部看的《新华社内参》,虽然这些报纸都被限定不许外国人获得,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英国人很轻易就拿到了清政府所有重要的公开信息。而另一方面,英军除了公开信息之外,还能获得大量隐秘的情报来源。当时,各地的督抚大员们……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54人赞